“蚕宝宝只吃桑叶吗?它的嘴巴长在哪里?”“从孵化到吐丝作茧,要多长时间?”……5月初,南浔开发区实验学校“梅月文学社”的学生们来到南浔镇辑里村,参观蚕的成长。
在村民家里,学生们一边看着“刷刷刷”吃着桑叶的蚕,一边听着村民讲解蚕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轨迹,以及南浔丝绸的发展史。在村民们手把手的教导下,学生们还体验了切桑、清理蚕粪、喂蚕等环节。
自古以来,“辑里湖丝”都是丝中极品,曾名甲天下。但是,随着历史进程和社会的发展,“辑里湖丝”面临着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视线的危机。目前,辑里村精通传统手工缫丝技艺的老艺人,已不到20人,传统手工缫丝后继无人。
如何传承辑里湖丝这块金字招牌?南浔开发区实验学校启动了“顺辑里丝之源,探人文南浔”主题活动,致力于培养非遗传承的“小使者”。
去年9月,依托地方资源,该校在“南开小记者站”的基础上成立“梅月文学社”,计划先用两年的时间,分知识传承,技能传承,精神传承三步推动,与丝业会馆、辑里湖丝馆、辑里湖丝博物馆、梅月公司合作建立活动基地,通过辑里湖丝文化节、含山蚕花节等平台,让学生们了解“辑里湖丝”的历史文化背景、近期的新型蚕桑衍生产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体验从种桑养蚕到制作成衣的全过程,感受湖丝文化的精髓。
站在大运河遗产展示馆,望着窗外苍苍绿绿的頔塘运河,一幅南浔丝绸的历史画卷慢慢地在学生眼前展开。学生们既为南浔丝绸的辉煌历史骄傲和自豪,又为如今的发展现状担忧。
到目前为止,梅月文学社已经完成了整个传承活动的第一步。在陆剑、沈嘉允、陆士虎等专家的带领下,通过参观历史展馆、湖丝生产企业和听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了解了“辑里湖丝”的前世今生,在南浔经济文化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与贡献,以及传承的意义,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据了解,“梅月文学社”将继续开发有关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每年组织社员们在辑里村开展一次从种桑养蚕到成衣制作全过程的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新路,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辑里湖丝文化。(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