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木线条产业实现了村强民富后,移沿山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整村转型升级,而这当中有一群人始终冲在前、干在前——致富路上党旗飘扬
一根根木线条从生产线上下来后,立马装车发往外地。看着眼前工人们忙碌的这一幕,朱建根喜不自胜。
朱建根是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最早从事木线条生产的村民之一,也是该村为数不多还在从事木线条生产的村民之一,如今已将工厂搬到了周边的工业园区。“2017年,村里陆续关停了低小散企业,像我们这些规模较大的也搬到了附近的工业园区,现在的生产都是规范化了,基本上不会产生污染。”他说。
从一名靠着几亩农田看天吃饭的农民,到如今的成功商人,朱建根犹记得当年村党总支是如何一步步带领村民靠着木线条产业发家致富,也忘不了移沿山曾经经历的“壮士断腕”之痛。“看着现在村美民富,想想当初如果没有党总支,我们可能还是在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呢。”朱建根说。
一根木线条盘活一个村
说起移沿山的木线条产业,有一个总也绕不开的人,他就是八里店镇党委委员、原移沿山村党总支书记褚云江。上世纪90年代末,褚云江就敏锐地捕捉到了木线条产业的商机。“移沿山跟南浔很近,当时南浔的木地板产业已经很兴盛,在生产木地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边角料,我就想能不能用这些边角料生产一些跟木地板相关的产品。”他说。
经过几年的摸索,他的木线条生意越做越好。但是,时任村主任的褚云江渐渐感觉到,单打独斗终将被市场淘汰,于是他决定带动村里其他村民,开始生产木线条,并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无条件传授给乡亲们。“当时政府正好也在打造‘一村一品’,我们就打算把木线条打造成移沿山的主打产业。”褚云江说。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项目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村里狭窄的道路给木线条的运输带来了困难。“有句老话说‘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想要富起来就得先修路,我们就让村里的党员带头,筹集资金修了6公里的村道。”褚云江说,也正是依靠着这条6公里的村道,移沿山的木线条产业才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005年,褚云江当选村党总支书记,针对村里老百姓木线条加工杂、小、散的问题,他又积极推动木线条组团发展,组织全村木线条生产户前往东阳参观学习先进生产销售理念,并协调区农村合作银行,落实贷款800多万元,将村里木线条产业做大做强。
经过几年的发展,移沿山创办了木线条工业功能区,形成了规范的行业标准和产业园区,拥有100多家木线条加工企业,年产值达4亿元左右。彼时的移沿山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木线条生产,木线条加工业成为移沿山村的特色产业,也让移沿山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村集体经济从负资产变为1000多万元,村民年均收入也从不足8000元增长到3.7万元。
一个党支部带富一村人
“芮书记好”“芮书记在忙呢”“芮书记这是要去哪”……虽然已经离任多年,但移沿山村民碰到芮根林,总是会热情地打招呼。
随着木线条产业的发展,移沿山大部分村民的腰包都鼓了起来,但想要让产业继续发展、走得更远,就需要有统一的领导和管理,让村民拧成一股绳。当时村两委还要忙着新农村建设和其它产业的发展,由于人手不足已然分身乏术。
彼时从事木线条加工的村民当中,有近三分之一都是党员。于是村党总支商讨决定,专门成立木线条产业党支部和木线条协会,让村里从事木线条加工的党员和能人示范带头,引领木线条产业健康发展,带动村民进一步致富。
芮根林就是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如今木线条产业党支部已发展为移沿山第三党支部。“当时我们要求一个能人党员结对帮带5户家庭,一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要把他们的产品带销出去。”芮根林说,在党员带动引领下,村里一些困难家庭投身到木线条生产加工当中,并慢慢走上了致富道路。
党员周红强在从事木线条加工的同时,还兼职跑运输,每天都要在南浔和移沿山之间来回好几趟。“跟南浔做地板的老板都很熟,所以他们许多订单都会交给我做。”周红强说,当时许多新办的企业因为没有订单,机器总是处于停工状态,他就把自己接到的订单给他们,带动他们一起致富。徐金渭就是受益的村民之一,当初给儿女交学费都要东拼西凑的他,如今已在湖州市区买了两套房。“他可以说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如果没有他和村里的党员,我和村里的许多人都不会过上现在这样富足的生活。”徐金渭话语间满是感激。
一条转型路处处现绿意
施兵勤日前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村里的花海项目,查看花卉的生长情况。“现在帮村里管理这个项目,以后自己也想承包土地做一个类似的项目,绿色发展才是现在的主流嘛。”从事了十几年木线条加工的他,如今也吃起了“生态饭”。
在移沿山,像施兵勤这样改吃“生态饭”的村民不在少数。“那时候从事木线条加工的大多数都是低小散家庭式作坊,不规范生产也带来了污水、粉尘等环境问题。”村党总支书记施阿三说。
不破不立。为了还村民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2017年,移沿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本村114户不合标准的木线条生产加工户予以全部整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当时许多村民都不理解,有的还来村两委闹。”施阿三说,当时村里的党员发挥了作用,自己主动开始整治,为村民起了带头模范作用。
经过治理,移沿山村实现了村容村貌大变样,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绿色生态的项目,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也替代了木线条产业,成了村里的重点产业,移沿山也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现在村里的大部分土地都已流转,承包给了懂技术、善经营的大户。”施阿三说,占地250亩的生态农业基地也正在建设中,村民又将多一条增收之路。
“现在已经创建国家4A级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将村里的土地和剩余劳动力有效利用了起来,我们要把移沿山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施阿三言语间充满了期待。(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