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约3.5亩,能见度3米以上,水质Ⅱ类以上……日前,记者来到德清县乾元镇幸福村鱼大港,只见清澈水体下,连片的“水下森林”在碧波中丰茂摇曳。“我们在河底大量种植了苦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可以吸附淤泥、提升河道能见度、增加溶解氧,抑制藻类水华,防止河道富营养化。”该镇治水人员说。
据介绍,沉水植物是水生态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基础,由沉水植物构成的“水下森林”,可大幅度降低水体氨氮,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竞争养分和光照,抑制藻类生长,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同时,为水生动物提供庇护所,从而构建起一个生态链平衡系统,使水体长年保持清澈。
乾元镇从2018年底开始探索河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共建“长三角美丽河湖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基地”,双方共同打造“水下森林”,实现环境保护工作产学研一条龙。为强化河道生态链的完整程度,乾元镇还在建设“水下森林”基础上开启土著鱼类增殖计划,积极保护本土稀有鱼类。
“今年,我们在幸福村河道放养华鳈、中国斗鱼、沙塘鳢等本土稀有鱼类,甚至包括石蟹和淡水虾。”该镇治水人员告诉记者,该镇还定期以 “生态绿币”补偿的形式长期搜寻和收购本土珍稀鱼种,放流到“水下森林”中,通过自然繁殖方式恢复种群数量。
为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目标,近年来,德清县在全域范围内多点打造“水下森林”。在下渚湖街道塘家琪村,一块4000平米左右的水塘里栽种了80万株矮生苦草,岸边则种满了挺水植物,
包括美人蕉、碗莲、菖蒲等,还打造了一个观赏性睡莲池,连点成片的“水下森林”已初具规模。
在环下渚湖约两公里的绿道旁,共有三块类似的水域将全部打造成“水下森林”,水域面积达1.2万平方米,最终将实现环下渚湖绿道旁所有水域的“水下森林”全覆盖,给周边群众创造一个岸青水绿景美的美好环境。“在加快构建环下渚湖板块旅游格局过程中,‘水下森林’是点睛之笔,能进一步激发美丽河湖建设的叠加效应。”县治水办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