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楼”讲文明 “下湖”增收入
日前,湖州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小梅村村民金忠从梅东花园B区的家里出发,骑电瓶车10分钟抵达渔人码头,把开了9年的游船前后好好洗刷了一回。“4月初这里的游船就要正式运营了,我这个老渔民又可以靠船赚钱了。”金忠说。
离太湖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的梅东花园B区,就是太湖边有名的“渔村”——滨湖街道小梅村,这里居住的158户居民原先都是渔民。据悉,该村近日入选省民政厅公布的第二批省级农村引领型社区。
2007年5月,当地启动了小梅村渔民居住上岸安居工程,先后拆除居家船和辅助船只230条,在小梅港东岸建造了3万多平方米的渔民新村,减少直排太湖的生活污水60余万吨。2011年8月起,184户渔民陆陆续续搬进了住宅小区,世世代代生在船上、长在船上的小梅村人,终于全部上岸。
近10年来,梅东花园的便民公益性项目逐步完善,分别建成和运营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文化礼堂和童星园、健身广场等场所;小区里的党建长廊、幸福阁、长寿亭等公共休闲设施也不断完善。同时,村里创新搭建南太湖议事厅平台,村里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每月议事讨论,逢事必议,受到村民好评。
针对渔民船上生活习惯、生产用具多等问题,小梅村在渔民上岸入住小区前,提前制定实施《小梅村村民卫生守则》,向村民宣传文明生活习惯,提升了渔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同时,小梅村率先在街道成立了“小梅村物业管理办公室”,实行农民安置小区物业化管理,聘请专业人员担任保洁员,制定实施保洁员绩效考核办法,每年安排18万元资金用于物业管理。
在梅东花园外的渔业专用码头,常年停靠着200多艘村民的渔船。每年9月开捕时,村民们会再次“下湖”,开着渔船到太湖边迎着日出扬帆远航。每次捕来的鱼一到鱼市场就被抢购一空。“每年这个时间打打鱼,也能增加不少收入呢!”金忠说。
为带活村里经济,2017年小梅村在湖州影视城旁建成了南太湖水产市场,规范了经营环境,打响了太湖蟹的品牌。“店面都是村民开的,平均每年利润有10万元。”小梅村党支部书记沈伯冬说,市场出租给村里每年带来的租金收入也有15万元左右。
在小梅村不远处的渔人码头,几艘老式帆船映入眼帘。“这些船不捕鱼,纯属布景。”南太湖新区旅发局工作人员说,船主很多都是小梅村原来的老渔民,上岸后没了生活来源,政府就帮他们安排了一项工作——每天驶出帆船供游客欣赏。“村民工作都有着落,小区里也越来越漂亮,村里和村民都转型得都不赖。”沈伯冬说。(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