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应急管理局
筑牢安全防线 力保一方平安
一张张安全生产责任网越织越密,一部部安全生产规范创新出台,一场场应急演练圆满完成,一轮轮安全生产宣教培训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伴随着各地生产建设和工程建设项目吹响复工号角,广大应急管理铁军在安全生产各个领域留下了坚实足迹。
安全生产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和谐之源。2020年,对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市应急管理局以“防风险、强科技、优基础、提能力、遏较大”为主要任务,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加快完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数字化,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助推我市高质量赶超发展。
创新监管执法 深化安全隐患排查体系建设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企业复工复产提速,但随之而来的,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面临着新的挑战。
3月以来,市应急管理局迅速行动,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洗楼”行动,确保隐患排查见底、治理见底、源头管控见底,确保“少事故、少伤亡、少损失”,确保“不出大事”。
排查不漏一企一楼、落实不落一点一滴、责任不落一刻一缝。“洗楼”行动中,结合“三服务”活动,市应急管理局建立完善双重预防、滚动排查、闭环管理、联合执法等六大机制,深入实施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综合整治、消防安全三年翻身仗、道路交通安全整治等八大专项行动,实行一事一研究、一事一方案,细化标准要求,明确推进步骤,强化方法举措。按照企业(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属地、行业监管人员“2+5”配比模式,定人定岗,形成定责、明责、督责、问责的闭环责任体系,推动工作提速提效。
借鉴疫情防控“洗楼”行动经验,全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运用报刊、电视、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安全生产领域“洗楼”行动典型案例、工作动态、暗访督查通报等内容,在全系统开展“湖州应急·比学赶超”活动,结合“百万员工安全大培训”工作要求统筹推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每周通报和晾晒比拼机制,激励干部职工“比创新、比亮点、比担当”,形成比学赶超、争先晋位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安全生产管理,更需要敢闯敢试,敢于在创新上体现担当尽责。上月底,市应急管理局出台《湖州市工贸行业涉及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导则(试行版)》,防控危化品安全风险,进一步规范危化品管理,实现工贸行业安全管理提档升级。这项以工作导则指导应急管理工作的举措,在全省应急管理领域尚属首创。4月15日,吴兴区发布全国首个《非煤露天矿山夜间作业安全管理规范》,从人员操作、现场作业、照明、安全检查等多个方面,明确了非煤露天矿山夜间作业的30余项具体操作内容。将先进工作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为全国非煤露天矿山夜间作业安全管理填补空白。
注重社会共治 深化灾害事故防范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需要上下一盘棋、部门联动化,形成合作协作、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和强大合力。
城市安全发展,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安全底线。今年,市应急管理局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防治涉及我市7项重点工程建设,把补短板摆在首要位置,明确路线图,排定计划表,扎扎实实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年底前,在安吉县启动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省级试点,高质量完成调查排查任务。5月在吴兴区启动城市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省级试点,其他区县同步选取1个乡镇(街道)进行试点,建立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机制,绘制城市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争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今年将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融入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在重点功能区设立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属网格。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全覆盖;在吴兴区试点开展乡镇(街道)应急管理站和消防队融合建设,合理配置专业力量,努力形成基层应急管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可以有效缓解监管力量不足、技术支撑薄弱等现实困难,最大限度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今年,我市将完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小微企业领域深化拓展,到年底生产加工类小微企业覆盖率达40%以上,小微企业园覆盖率达50%。全面推进安全生产责任险,推动危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八大高危行业领域投保全覆盖,在工贸行业试点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加大对防灾减灾救灾各级各类责任人特别是新任领导的培训力度,提高自然灾害防御决策指挥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完成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培训11.3万以上人次,推动基层综合减灾管理队伍建设,全年培训灾害信息员1500人。
完善基础支撑 深化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数字化时代呼唤应急管理模式要从“条块化、碎片化”向“系统化、综合化”应急管理模式转变。
今年,市应急管理局启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预警监测系统建设,打造以实时在线监测、分析研判预警、应急处置调度和责任体系落实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安全大脑”,6月底前完成系统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制定,提交市发展改革委立项并启动建设。依托市大数据交换平台,汇聚全市应急资源、重点目标、救援力量、人员定位、避灾安置等信息,5月底前,初步建成应急管理“一张图”。
紧急时刻,方显“数字应急”的智慧力量。今年,市应急管理局将进一步完善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快联通公安、交通、建设、气象、水利和消防救援机构等的应急指挥网络,实现应急联动指挥、应急资源调度、突发事件态势分析模拟、辅助决策、应急处置评估、综合业务管理、应急演练、综合信息统计、应急值守等功能;年底前打通市县两级指挥平台,并逐步延伸至乡镇,确保一个指挥体系、一个指令到底。依托危化品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两客一危”车辆联网联控系统、智慧消防系统等,逐步完善风险数字地图;继续发挥智慧用电的优势服务安全生产;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移动互联等技术,健全完善预警感知网络,进一步拓展预警覆盖面。力争年底实现农村行政村和灾害重点区域户外终端全覆盖,确保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全天候响应并有效传导到村到户。
为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今年,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将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全灾种救援能力特别是水域救援能力;再培育2支社会救援力量;长兴县、安吉县各培育1支50至100人的县级综合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伍,其他区县(除南浔区)各培育1支30至50人的县级综合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森林灭火队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额。完善同训共练机制,组织指导各类救援队伍开展实训、比武、考核等,提升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参与事故、灾害救援的补偿机制,落实救援保障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危化、矿山、金属冶炼、防汛防台、地质灾害等重点行业领域专家库,并实施网上公布,汛期前防汛、气象灾害、地质(地震)灾害等市县两级专家库网上公布,形成市县两级共享工作机制。按全省布局和要求推进航空救援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