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民政局
春风化雨润民生 惠民新政谋福祉
民政事业关系着千家万户和民生冷暖,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2019年,全市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不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解决好群众关切的“为难事”,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的“安全网”,推动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省民政考核中迈入前三甲,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全省民政工作优秀单位,多项特色经验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和肯定,养老服务、殡葬改革、社区治理等多项工作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单位……
一项项荣誉、一条条暖政、一件件举措无不显示出我市民政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日益精进,迸发出不断升温的改革力度和民生温度。
民生底线兜得更牢更精准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围绕社会期盼,全市民政部门以热忱之心,呵护着这项温暖人心的事业,给百姓奉上暖民心、知民意的“民生大礼包”。
2019年,湖州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完善儿童福利体系的基础上,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一年来,湖州民生兜底保障网络进一步拓展,重新修订了市区支出型贫困家庭保障办法,扩大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范围。含支出型贫困在册低保对象达2.82万人、低保边缘对象达8834人,全年实施临时救助6709人次,支出低保金2.27亿元、支出型贫困救助1355万元、临时救助1018万元。全市有2.5万名困难老人享受政府养老服务补贴,67万老年人得到政府购买的意外伤害保险。孤儿、困境儿童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
我市还重新修订了市区支出型贫困家庭保障办法,扩大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范围。同时创新了社会救助家庭生活优惠政策联办模式,为困难群众申请水电气等优惠措施提供便捷,进一步完善兜底保障机制。
今年疫情期间,市民政局又及时制定完善支出型贫困、临时救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临时性举措,对基本生活存在困难的群众提供急难型临时救助,采取先救助后补程序方式为29户因疫致困群众提供临时救助。对特殊困难群体,延期材料审查,推行特事特办,先后为困难群体解决了11.5万只口罩。此外,市民政局全力做好新冠肺炎防疫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保障工作,对29名结对帮扶对象逐个走访,协调解决药物配送等实际困难。
社会福利保障更有力更完善
每天上午11点,82岁的陈央毛和妻子朱林珠准时来到织里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中心中央社区食堂,餐厅里已颇为热闹。
打好饭的老人围坐在桌子旁边吃边聊天,有说有笑。“家里烧很麻烦,她喜欢吃荤,我喜欢吃素,在食堂我们两个人就可以分开点餐了。两个人一餐总共才11元,很便宜,挺好的。”说起用餐感受,陈央毛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说,这是政府为老年人做的一件大好事。
养老服务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2019年,我市新建乡镇(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1家(累计62家),实现了全市城乡社区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行全覆盖。成功申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城市,新增一个健康智慧养老国家试点单位,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856张、乡镇示范型养老服务中心34个,全市有2.5万名困难老人享受政府养老服务补贴,67万老年人得到政府购买的意外伤害保险,老有所养有量更有质。
从儿童关爱保护体制机制的健全,到儿童福利设施的完善,再到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全市民政人一步一个脚印,切实为儿童发展保驾护航。去年,全市民政系统开展了“我们在一起”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行动,创新残疾人集中就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孤儿、困境儿童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分别发放补助资金2922万元、1.09亿元。
基层社会治理更实更多元
过去的一年,也是全市民政系统“三社联动”效能提升、治理持续优化的一年。
社会组织不断规范发展。深化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启动社会组织审批联办,长兴县成为全省第二批联办试点。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第四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共资助项目61个,资助资金288万元。目前,全市累计登记注册社会组织达2643家。
社工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位一体”阶梯培育机制。通过聚合培训资源,对社工人才提供有计划、大规模、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形成阶梯化培训体系,鼓励普通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全市全年通过社工考试人员达2139人(累计4451人),较上年增长120%。市民政局为已持证社工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针对已获“南太湖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称号的社工高级人才,联合浙江工商大学开展“湖州市社会工作高级人才督导研修班项目”,为其提供培训,通过集中授课和外出调研相结合形式,解读社会工作理论、实务模式和技巧,进一步提升领军人才专业理论水平和实务工作能力。
基层社区治理进一步深化。全域推进幸福邻里中心建设,全市累计落地社会组织(社工机构)25家、新增专业社工岗位112个。全年共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500余场(次)、协商解决问题350余个、惠及居民14万余人次。
为民服务更健全更便捷
“请节哀,之后的手续我会联络各部门尽快办好的,请你们放心。”吴兴区道场乡菰城村的殡葬协理员倪连新在得知村里有老人去世后,立即上门协助逝者家属办理身后事。登录“湖州身后联办”掌上平台后,他实时上传了逝者信息、GPS定位、委托人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通过掌上联办操作,第一时间预约殡仪馆、报送遗体火化信息、办理丧葬补助等事宜,实现治丧办理“零延时”。
去年,全市民政系统加速“最多跑一次”改革,全省民政服务“码上办”八大试点,市民政局、安吉县民政局承担了两个,全市推开“一个平台办到底、一支队伍跟到底、一个标准管到底”的“逝者身后一件事”联办特色模式,入选全市担当破难典型案例。这一年,市民政“跑零次”“网办率”“限时办”等数字化转型指标完成度走在全省民政系统前列,市民政服务窗口获评全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突出贡献集体和湖州“最美窗口”。
残疾人关爱、儿童福利、殡葬改革、婚姻登记……民政工作涵盖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牵动着每一个家庭。去年,全市民政人深化落实民政“三服务”,实现走访服务全覆盖。同时,研究出台6项长效机制,农村道路地名补编、社会救助生活优惠政策集成推送、残疾人集中就业“校企合作”等创新举措均走在全省前列。此外,深化“七多”清理和“无证明村(社区)”创建,制定村(社区)法定承担事务、部门协办事务、保留证明清单,基层减负成效明显,“创无”经验全省推广。
2020年勾勒发展新图景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谋定之年。今年,全市民政系统将围绕落实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和市域治理现代化要求,按照市委深化“三服务”、奋战“五个年”活动的部署,以打造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为目标,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民政“法治化、数字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构建完善五大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追梦2020年,全市民政系统将在优化五大工作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六大主题”工作任务。构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突出一个实体,提升三个水平;构建社会救助帮扶体系,围绕一项重点突破,健全三项制度体系;构建养老服务发展体系,深化全局改革,促进融合发展。此外,该局将继续聚焦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领域,着力构建慈善福利保障体系,提升两类群体保障,加快慈善事业发展;构建专项社会服务体系,增强四类服务规范化智能化;构建民政事业支撑保障体系,系统推进“三化”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