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2020年两会  >  两会动态
凝聚共识同奋进 群策群力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0-04-29 10:07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体:【

  ——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摘要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蔡永美委员代表民革湖州市委员会的发言
  近两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深入推进“五未”土地处置,加大园区平台整合提升,加快项目“双进双产”,新动能培育进一步加速,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但还存在产业层次良莠不齐、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发展质量尚需提高等问题。建议:一是着眼产业结构再造,培育发展云计算等高端前沿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制造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高能级产业体系。二是着眼企业梯队再造,做强做大核心产业龙头领航企业,加强培育“专精特尖”重点企业梯队,瞄准嫁接高层次数字改造,构建多层次企业体系。三是着眼产业平台再造,完善用地用能政策保障,推动小微企业入园集聚、提升小微园区,整改发展环境、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构建强协同载体体系。
  加快融入G60科创走廊  打造环太湖科技创新高地——钱立群委员代表长兴县政协的发言
  当前,我市全力协同谋划部署、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全面融入G60科创走廊成为我市新一轮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我市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创新资源集成不畅、创新平台服务不足等短板。建议:一是构建更大格局,通过借力G60科创走廊,聚焦把我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标杆市的目标,进行系统谋划。二是着眼更高质量,纵深推进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增强创新企业和科技人才获得感,擦亮湖州“创新+”“科技湖州”两张名片。三是引育更强主体,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招引,强化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全面深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质达标行动、科技型企业“百企攀高”行动和科技服务业扩面提质行动。四是打造更优环境,全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创新平台提升工程、创新融合发展工程、科技铁军建设工程,努力让科技要素在G60科创走廊内流动起来,为我所用、早出成效。
  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力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王枫委员代表市工商业联合会的发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格外重视,构建了更有效率的办事环境、更具活力的市场环境、更加清朗的政商环境。但对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有关举措,我市在优化政务环境、优化市场环境、优化金融环境和优化法治环境四个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建议:一是坚持全域统筹,着力在材料精简、流程优化、网络监管上下功夫,加快建立营商环境协调管理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二是坚持公开公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规范涉企税费收缴、加强市场主体保护,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三是坚持助企攻坚,研究制定解决中小企业精准化贷款问题举措,全面整治规范涉企贷款金融服务费,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和信用修复机制,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四是坚持规范引领,规范企业管理决策运行机制,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
  关于加快我市夜间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王丹委员代表农工党湖州市委会的发言
  我市早在2007年就与复旦大学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合作,出台了《湖州市城区“月光经济”发展规划(2008—2020)》,对发展夜间经济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展望。当前,夜间经济已经逐渐成为湖州经济一个新的潜力股和增长点。但是,我市发展夜间经济还存在缺乏综合施策、缺少示范街区、缺失配套服务等问题。建议:一是高标准规划引领,系统编制全市夜间经济的规划实施方案,加快成立我市发展夜间经济领导小组,推动现有街区改造提升,尽快建成一批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点亮新老特色夜游品牌。二是多方位服务管理,优化夜间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设置,加大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配套支持,并加大夜间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力度。三是差异化谋求发展,按照全市夜间经济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各区县夜间经济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的重复建设,结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夜间经济与周边地区的差异发展、联动发展。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经验  不断提升我市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水平——华锋委员代表九三学社湖州市委员会的发言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卫生强市”创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公共卫生各项工作任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市在组织管理、硬件配套、物资筹备、队伍建设等方面也暴露出了公共卫生领域治理的短板。建议:一是将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作为保护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列入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大议事日程,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绩效评估。二是着力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统一指挥调度体系,健全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市级医院为骨干、乡镇(村、社区)卫生院为基础的功能齐备的疾病防控体系,完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机制。三是着力提升高效完善的支撑保障能力,积极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协同机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重的舆情引导机制,防疫救灾应急救援物资设备保障机制,以备突发所需。
  多“点”发力助推湖州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傅饶委员代表民盟湖州市委员会的发言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枢纽门户城市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这对我市有效利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龙头作用,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开启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深度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市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不足、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有难度、高层次人才引进不足三大问题。建议:一是以联动长三角城市群为立足点,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协同创新,推进科技创新项目区域合作。二是以借力G60科创走廊为切入点,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市间有效合作,加快推进全市各区县创新券,实现长三角地区“一券互通”,形成各地多项政策叠加效应,推动跨区域统筹协调。三是以探索设立科创飞地为突破点,吸引科创平台来湖投资建设分园、优质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引育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开展技术研发。四是以建设湖州科技城为支撑点,加强跨区域人才的互联互通、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流,促进跨区域成果的转移转化。
  关于加强我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建议——雷术海委员代表民进湖州市委员会的发言
  我市有丰富的田园基底要素,有浓厚的旅游和文化资源,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生态禀赋,建设田园综合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从“田园鲁家”建设经验来看,我市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缺乏市场运营、产业特色、管理人才、资金支持等问题。建议:一是优化规划设计,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丰富的文旅项目和产品服务,打造具有差异化吸引力的优势。二是强化产业融合,突出带动经济作用,将农业生产、特产销售、休闲旅游、农事体验以及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服务等充分融合起来,使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创新扶持方式,突出金融特色服务,出台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四是培育新型主体,突出专业人才培训,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就业创业,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五是强化科技支撑,突出新兴产业发展,注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关于谋划打造乡村未来社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意见建议——沈娟群委员代表德清县政协的发言
  2019年我省启动了“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塑造基层治理新模式的全面探索。湖州历来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工作与亮点品牌,应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优势,同步将未来社区核心理念引入乡村治理,以打造乡村未来社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新亮点、新品牌。建议:一是明确一个基本思路,即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坚持改革系统集成,坚持项目统筹联动,坚持人工智能支撑,坚持依靠发动基层。二是设定两类应用场景,即参照城市未来社区模式设定未来邻里、教育等九大场景和参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设定未来产业、乡风等五大场景,搭建平台载体。三是打造三类模型样板,根据不同农村社区发展实际,分阶段、有侧重打造国际乡村未来社区样板、江南乡村未来社区样板和功能乡村未来社区样板。
  推进数字化政府建设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宋志国委员代表民建湖州市委员会的发言
  当前,我市正着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智慧系统实现有效覆盖,建成全国首个具有应用组件功能的城市大脑,已支撑40个应用、上百个场景。但还存在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数据归集质量有待提高、一体化公共信用平台还未完成、数字安全防范还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建议:一是加大数字政府建设力度,通过加快推动数据资源的汇聚、信息系统的联通、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进一步提升各类政务服务平台操作性和便捷度,打造更高效智能政务环境。二是建设一体化、数字化的公共信用平台,拓展在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多样化应用,健全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三是强化数字安全防范,适时成立专门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专门的战略规划,强化政府产业管理、制度设计、政策扶持等方面顶层设计,推动数字安全产业发展,为我市的网络安全产业集群创造良好条件。
  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招引大学生“来”与“留”的建议——潘水琴委员代表吴兴区政协的发言
  近年来,我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加快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市大学生引进也暴露出政策执行时效性不强、企业需求与大学生供给不够匹配、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建设不够到位、后续培养和开发尚需重视等问题。建议: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对“双十条”招引政策进行评估,进一步完善细化,切实提高政策实施的操作性、持续性。二是加强人才招引、求职平台信息化建设,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搭建人才招引、求职、政策解读等多功能服务信息平台,打破政府、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整合数据资源,构造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三是根据地区特色切实提高引才精准性,建立健全用工企业信用体系,严查严处各种弄虚造假行为,实现靶向引才、精准引才。四是加强分类选拔机制和激励制度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归属感、认同感。
  关于建立国家级城市与区域生态技术研究中心做好生态技术理论成果转化的建议——汤学慧委员代表安吉县政协的发言
  通过建立国家级城市与区域生态技术研究中心,为湖州破解地区性生态环境问题赋能,提高对地方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撑能力。建议:一是确定责任主体,由市委、市政府总牵头,安吉县委、县政府抓具体落实,不断丰富生态技术研究中心功能。二是给予财政支持,打造和建设运行期内,市县两级给予优先立项,每年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室日常运行、课题设立、人才招引培养等。三是做好成果转化。紧盯“两山”转化综合改革发展方向,提升生态科研助力实践转化的能力,加强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打造国内外生态理论合作与学术交流的科技创新基地。四是抓紧筹备落地。加强与中科院对接,采取“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出台省、市、县人才落地政策,整合资源,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两山”应用型人才培训、“两山”学科和专业建设。
  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紧密型联动发展区建设的若干建议——吴建光委员代表南浔区政协的发言
  当前,市委、市政府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开展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紧密型联动发展区南浔片区建设思路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推进紧密型联动发展区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政策融合度不够深、空间承载力不够强、交通联接网不够密、城市软环境不够优等问题。建议:一是从“制”上破题,强化规划引领、土地要素保障和政策融合,促进区域协同联通。二是从“联”中创新,创新合作平台,探索园区合作,提升项目承接能力,推进平台载体共建。三是从“优”上发力,加强基础设施联通,织密内外交通网,谋精全域旅游线,建优健康医养基地,打造一批“游、学、医、养”多功能叠加的田野牧歌式高端康养住区。四是从“智”上融合,推进数据对接,促进教育合作,加快医卫共享体系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共享。(湖州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