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推介会将于7月15日在上海举行。湖州的美丽,届时又将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七百多年前,元代诗人戴表元写下《湖州》一诗,寥寥数句,湖州的山水人情、文化古韵便跃然纸上;七百多年后,湖州依然美丽宜居,不仅成为太湖流域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也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为保持这一份美丽,湖州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将绿色生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结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启迪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未来路径。
颜值更高了
湖州的美,是山水自然之美,由古至今一脉相承。
自然之美体现的是这座城市的好生态。青山环抱、绿水相依,这份完整保存江南韵的古典美,在许多大都市人看来,实属珍贵。近年来,白鹭翩飞的西塞山,接二连三引来大项目。位于西塞山旅游度假区的野界国际度假营地项目正在推进,近日将试营业。
在德清莫干山这个国内民宿行业标杆地,依托莫干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做好“民宿+”的文章。眼下,游客对出游的“安全防疫”需求达到了最高点,而坐落在山水或村落之间、空气清新的乡村民宿恰好可以满足这个需求。
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湖州去年底实现了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乡村处处变景区。但湖州并不止步于此,今年率先提出了“两山”样板村建设,确定了以吴兴区“滨湖六村”片区、南浔区花开四季乐园片区、德清县乡村未来社区、长兴县八都岕、安吉县余村等10个片区作为第一批“两山”样板村创建对象,定位上突出“国际范、江南韵、乡愁化、生活富、时尚风”的湖州气质。
暑期来临,湖州旅游界的巨无霸项目——太湖龙之梦开启了暑期档迎客模式。赏烟花、戏水冲浪、看动物、游湿地、住酒店、吃大餐……这一长三角旅游新地标,可以把游客们的消暑遛娃生活一站式安排得妥妥的。
有了好风景,不愁“好钱景”。目前,湖州孕育了“太湖、古镇、竹乡、名山、湿地、古生态”六大旅游品牌,是国家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2019年度全市接待游客人次破亿,旅游收入破千亿,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357.33亿元,占GDP比重14.4%,文化和旅游产业已成为全市战略型支柱性产业。
守青山、护绿水,湖州把青山上的叶子变成票子、绿水中的灵气变成财气。从不断探索生态绿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到努力擦亮“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金名片,湖州正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绿色发展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内在更美了
湖州的美,是人文自信之美,由内而外令人舒服。
自信之美彰显的是这座城市的老底子。湖州建城已有2300多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人文魅力,让这座城市在太湖边熠熠闪光。
在江南古镇南浔,近代先后涌现出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之称的丝商,他们既善于创造财富,又重视传承文化,形成从善如流的家风,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如今,南浔区大力挖掘当地优秀家风文化,广泛开展“最美家风+”活动,在推进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上形成新的模式。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检验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城市文明程度的试金石。面对这场大考,2020年1月底,在疫情暴发处于初期阶段时,湖州率先提出了“盯住重点区域、隔住发热”的防控策略,创造性地开展了“洗楼”行动。广大医护人员、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普通市民一道,全力以赴守住浙江“北大门”,湖州始终是全省病例最少的城市。
风景最美的安吉、德清,把接待全省各地市援鄂英雄的疗休养任务视作荣光,人美心善的湖州人夹道欢迎英雄的到来,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自信更源自这座城市的软实力。越来越多人选择在湖州就业创业,近年来,湖州陆续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办法,在购房、贷款、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常态化的闭环服务;加大同上海、杭州等地名院、名校合作引进优质医疗资源,让百姓足不出湖就能享受上海、杭州名医专家服务;通过“文化走亲”平台,推进“上海都市圈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服务”联盟建设,区域内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资源及服务一体化进程加快……
在湖州,25位外来女企业家组成“平安大姐”工作室, 4年来共为“新居民”调解各类纠纷近千起,化解成功率超98%。“良好的社会治理就是让大家幸福感更足、获得感更实。”发起人徐维丽说。
这股子自信和热情劲儿,无不在彰显着湖州城市文明的气场。
魅力更足了
湖州的美,是不负韶华之美,因你而来催人奋进。
这两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多次按下“快进键”,湖州全力抢抓这个机遇,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大时代,朝着建设生态样板城市、绿色智造城市、滨湖旅游城市、现代智慧城市、枢纽门户城市、美丽宜居城市迈进。
疫情,始终没有阻碍到这座城市发展的决心和脚步,反倒是乘风破浪、越战越勇。
2月3日,湖州出台浙江首个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健康发展的专项意见《湖州市政府关于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八条意见》,从加强金融支持、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用工、加强外贸支持、扶持“双创”载体、加大投资补助、加快资金兑现等方面助企业共克时艰。
2月16日,湖州在全省率先重磅推出“亿元全国招工令”,补贴企业用于包高铁、飞机、专车专列,硬是从全国各地接来了15.67万人,复工复产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4月2日,湖州出台《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条条都是“真金白银”。其中包括500亿元的绿色产业基金,300亿元的专项贷款基金,100亿元的重大项目奖励金,10亿元的顶尖人才项目专项资助资金,5亿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
“没有新的政策,不开大会;没有新的举措,不开中会;没有新的问题,不开小会”,为了按下“快进键”,政府乐当服务员,并以城市数字大脑为支撑,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建设24小时在线政府,全力打造“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
复工复产后,湖州连续出台刺激经济的举措,今年6月举办首届湖州商品交易会活动,全市共有2008家企业、1.07万家门店和网店积极参与,现场及云洽谈对接国内外客商1.1万人次;累计派发消费券1.3亿元,带动销售127.21亿元,其中线上销售59.83亿元,达到了超预期的目标。
如今,湖州从危机中找到了先机。牵头与上海松江、苏州、杭州等九城市共同建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区域间产品、市场、创新、供应链等方面协同合作正在持续发酵。自4月“湖九条”出台以来,两个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2个,总投资1376亿元,分别增长50%和281%。
由于扶持政策带来的集聚效应,市场信心加速提振。恒大集团投资150亿元年产50万台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10亿元的见闻录滤波器项目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从考察到签约。旅游、购物等消费市场也在逐步升温。“五一”假期,全市接待外地游客102.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9亿元。
独特的自然禀赋、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网络、较低的商务和生活成本、良好的营商环境……沉浸式感受湖州之美,你会领略到,这座集众多优势于一身的长三角地理中心城市,定会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脱颖而出、实现赶超。(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