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长达数百米的湖鲜一条街上,最后一条餐船被拆除。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这个每年向太湖排放污水的餐饮集中点,终于告别了历史。
曾有媒体这样报道当年的情形:在靠近餐船的太湖水面上,不仅漂浮着塑料饭盒、酒瓶子等垃圾,还泛着一层明晃晃的油污。有时候,从湖面上吹来一阵风还会带来难闻的味道。
湖鲜一条街的拆除,让人欣慰,也有担忧。“当时我在现场,看着餐船被一点点拆除,内心不免有些感慨。”当时负责拆迁工作的主要参与者陆鸿斌说,“拆前担心工作完不成,等到拆好了,又怕这里发展没有以前繁盛。”看着大片平整的土地,陆鸿斌说体会到了“先保护再开发”的不易。
其时,太湖蓝藻已经比较严重。就在太湖对岸的无锡,因为太湖蓝藻暴发导致全城自来水污染。“拆除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不拆会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我们已经提前作出了改变。”陆鸿斌说。
曾经,沿湖而建的湖鲜一条街24条餐船里座无虚席,是当时湖州尽人皆知的餐饮点。但是,餐船生活污水直排太湖,加重太湖污染,同时餐船也对防汛和消防带来巨大安全隐患。2007年,我市投入2000多万元,对湖鲜一条街全面整治。 为了让全部拆除的这一天尽快到来,经营户和当地干部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当地党员、村干部带头签约,其他经营户陆续配合,才让拆迁工作有力推进。”陆鸿斌说。 从当年5月开始,餐船陆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集观光、餐饮、文化于一体的渔人码头(见右图),所有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管网。
亲历者说
2007年,我在原白雀乡工作,湖鲜一条街24条餐船拆迁,就是我和其他5名同事去做的工作。
当时做工作可真难。湖鲜一条街开了10多年,餐船生意可好了,真要拆掉,餐船老板都舍不得。我们一家家上门做工作,一些餐船老板刚开始不理解,也不配合。我们除了讲解公平的拆迁政策,还向他们讲述保护太湖的重要性。
湖鲜一条街以前污水直排到太湖,我们平时去吃饭,看到湖边的水都是发黑的。但在当时,没人说这样不好,因为这条街一年的营业收入要1800多万元,向当地也交了一定的税。从丰厚的经济收入到横下心来保护环境,这个理念转变不容易。
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工作,最终店老板都支持了。后来,渔人码头就建成了,餐馆排污进入污水管网。如今,太湖边不仅更热闹了,而且水更清、景更美了。
新闻纵深
生意火爆背后的危机
曾经的湖鲜一条街名气远扬,最繁忙时一位难求,上海、江苏的市民驱车几小时,就为来尝一口湖鲜。
林丽琴是当时“朝凤水上餐厅”的老板娘。1997年,她和妹妹购买了一条水泥船,在船身上造了两层餐馆,取名为“朝凤水上餐厅”,成为首批餐船经营者之一。几年后太湖边有场烟花表演,林丽琴的餐船那几天的营业额做到了4万元,最多的一家餐船更是做到了10万元。
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也证明了当时的盛况。2003年是湖鲜街的鼎盛时期,24艘餐船有3300个餐位,当年吸引了26万人次的游客,带来了1800多万元的营业收入。
但是,营业额攀高的背后,一些问题不断显现。
厨余垃圾、卫生间污水都通过下水管道直排到太湖,到了夏天蚊虫滋生,臭不可闻,据统计每年往太湖排污近5万吨。而垃圾直排太湖,还会加重南太湖部分水体的富营养化,加剧蓝藻的暴发。
除了污染,由于餐船就靠船身支撑,防汛和消防隐患则更像一颗定时炸弹悬在湖鲜一条街。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局原副局长李东民回忆了当年的惊险一幕:“有一年,太湖水位上涨了近2米,餐船全部被湖水推到了岸上,几艘餐船倒塌。水位下降后,餐船就搁浅在了岸上。我当时真切领悟到,人不胜天。”
这成为了南太湖人对这一发展模式的思考。
治疗太湖的“病症”
2006年8月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视察时指出,“南太湖的开发要高、新、特,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发展经济。”
这如同一声响雷,唤醒了湖州人。我市把做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开始启动湖鲜一条街餐船的拆除。
陆鸿斌和同事于2006年底接到湖鲜一条街餐船拆除工作的任务,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餐船排污已有10年,如何让业主们理解和支持?
“太湖这几年‘发病’了。”陆鸿斌和经营户最多讲起的就是这句话。“那几年,太湖边的蓝藻陆续严重起来,对餐船生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陆鸿斌说,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不少经营户的认可。同时,他和同事反复研究拆迁补偿协议和工作办法,在制定补偿政策时充分考虑到公平,实行“先签后签一个样”,得到了经营户的认可和支持。
做通工作后,拆迁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餐船拆除分批进行。等到餐船全部拆除时,因为没有了遮挡,湖岸的垃圾和污水特别显眼。
当年5月间,湖州对岸的无锡暴发严重蓝藻事件,造成全城自来水污染。到了下半年,蓝藻扩散到南太湖区域。“这证明清除太湖污染源非常必要,治理太湖急不容缓。”陆鸿斌说。
保护换来了更大财富
湖鲜一条街拆除后,新建了渔人码头。“虽然继续招引了一批餐饮项目,但餐饮企业不得向太湖排放一滴污水。”李东民说。同时,餐饮企业的污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网,排放到离渔人码头1.5公里的小梅污水处理厂。
林丽琴经常会和家人去渔人码头散步,曾经打拼了10年的地方如今翻天覆地大变样。“你看,太湖边干净,餐馆里面环境好,比我们那时好多了。”林丽琴说。
湖鲜一条街餐船拆除成了南太湖治理的一个新开端。拆除后的短短5年时间,我市关停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产能落后、治理无望”的企业34家,同时每年劝退50多个项目,包括小印染、小化工、水上餐饮等行业。
10多年后,除了渔人码头建起,投资18亿元的月亮酒店矗立南太湖畔,造纸厂的厂房被改造成湖州影视城……去年,南太湖新区接待游客1034万人次,同比增长15%。
和南太湖环境同步变化的,还有南太湖人对保护太湖的看法。林丽琴如今对自己餐馆的要求是“看不到一只苍蝇”“垃圾分类要做到位”。见证了南太湖20多年发展的陆鸿斌说:“以前很多人都对排污习以为常,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了人心。”
“保护好太湖,才能更好地享受太湖带给我们的财富。”李东民说。
记者手记
观念的改变,往往比举措的落实更难。
13年前,以湖鲜一条街为例,在可观的营业收入、就业保障、税收贡献等面前,很少人会把眼光投入到日渐污染的太湖水,对生态与经济二者的平衡也缺乏深入的思考。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太湖蓝藻,不见了清清的湖水。
如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已经成了湖州人的自觉。当年开店的餐馆老板,也会要求“餐馆里看不到一只苍蝇”。因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人认可一个观点:生态可以创造大财富。无论是区域环境,还是餐馆卫生,都是潜在的财富。它们虽然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但能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更多消费,还能让人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的“就”字很重要,它充分论述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把绿水青山真正转变成金山银山,让生态价值最大化,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