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最美的风景。
“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一句话改变一座城。这座滨湖新城自此解锁了发展密码和新生力量。从“身处太湖不见湖”到一湖碧波回归,太湖南岸的湖州用15年时间向湖而生,护美绿水青山,拓宽转化通道,做大美丽经济。积15年之功描摹的南太湖山水画卷,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的生动注脚,也彰显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无尽魅力。
15年定格的无数“咔嚓”瞬间,记录了南太湖蓬勃发展的足迹。今天,我们梳理出太湖南岸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老照片,又在老照片的坐标地重新拍摄新照片。通过重访当事人、当年岁月,历史的记忆一点点清晰和丰满起来。新老照片对比,折射出南太湖15年沧桑巨变,新老照片背后印刻着湖州人民牢记嘱托、创新拼搏的奋斗故事。我们希望这些相同视角、不同画面,能伴随着这座城市几近尘封的老故事,穿越时空呈现在众人眼前。
“太湖舞台”盛妆亮相
1999年,当许多人还不甚了解极限运动究竟是什么时,首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在湖州南太湖畔举行。近200名国内外优秀极限运动员参加,央视直播了整整5个小时。
极限运动大赛成功举办,让湖州成为中国极限运动之都而享誉四方,有力地促进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
2020年8月,南太湖新区月亮广场前太湖水面,“绿水青山南太湖”大型水上实景晚会盛妆亮相。声、光、乐、舞美妙配合,讲述了湖州、南太湖新区的起源、发展与重生,惊艳了四方来客。
“太湖舞台”的盛妆亮相,体现了南太湖15年来从靠水吃水到养水富水的转变,是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旧厂房变身“十里洋场”
眼前这片带着浓郁民国气息的建筑群,曾经是湖州瑞森纸业的旧厂房。几年前,拉风传媒拍摄的一部电视剧需要一个体量相对较大的破旧厂房,机缘巧合地找到了这里,并一见钟情。此后,上海拉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看中了南太湖的发展潜力,累计投资数十亿元建设湖州影视城。2017年,湖州影视城在这片废墟上崛起。
进入湖州影视城,游客可以看到上世纪老上海的万种风情。现在的湖州影视城年接待影视剧组拍摄约100部,电影《八佰》,电视剧《觉醒年代》《楼外楼》《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均在基地取景。景区年接待婚纱旅拍2万对新人,年游客量超38万人。
太湖边崛起的绿色金融小镇
这里背靠小梅山、面朝太湖,曾是一片荒滩;而今,这里崛起一座绿色金融小镇,是国务院在浙江建立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
虽然绿色金融小镇区域不大,但设计之初就打破围墙的束缚,目标是打造一个人员和信息的开放平台,引导绿色资本投资绿色产业。不久的将来,这是将成为“长三角一流,全国知名的绿色金融产业集聚区”。
湖州网红地标月亮酒店
2006年以前的湖州太湖南岸小梅港杂草重生,最热闹的地方是太湖边的水上餐厅,来这里的游客,只为品尝地道的湖鲜。相比对岸苏州、无锡的繁华,当时的太湖南岸更像是一片不毛之地。
时年6月,来自上海的投资商郑生华,决定在湖州太湖边建一所高端酒店。请来了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便有了现在的湖州地标“月亮酒店”。
2012年9月28日,“月亮酒店”落成。当这座设计理念超前的酒店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没有人不会被它吸引。有人说它是一枚气质非凡的“白金指环”,优雅地镶嵌在太湖水岸;也有人说,它是一轮明月,正从太湖缓缓升起。
南太湖畔扬起绿帆
南太湖早期粗放型的开发建设,虽然拉动了GDP的增长,但太湖水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
2006年,湖州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南太湖开发建设的首要标准,忍住转型期的阵痛,做出新一轮规划。拆除水上餐饮船,搬迁、关停太湖沿岸200多家涉污企业,同时沿湖建设生态修复带。蓝藻少了,鱼虾多了,南太湖水质连续十多年保持Ⅲ类以上…… 湖州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2019年,湖州打破原有规划格局,组建成立南太湖新区,成为浙江大湾区建设的“四大新区”之一,南太湖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绿色项链”环太湖大堤
30年前,南太湖沿岸是一片滩涂,每当汛期来临,湖州城乡内涝,险情不断。一张摄于1990年环太湖大堤建设现场的老照片中,湖州人民肩挑背扛,大家团结一心修大堤,成为湖州治理太湖的一大壮举。一期工程结束后,太湖南岸竖起了“湖州军民治太纪念碑”,以资纪念。
经过多年努力建成的环太湖大堤,已成为湖州的一道绿色屏障,成功抵御台风和洪水侵袭。它又似一条“绿色项链”,将金融小镇、影视城、月亮酒店等南太湖美景串在一起。
渔民上岸乐享新生活
“这张照片在2009年拍的,那时候天气很热,我把船停到了太湖边的一处阴凉地方吃晚饭。”家住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小梅村的王新福,看着相片回忆道。今年68岁的王新福是土生土长在太湖边的渔民,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渔船上,13岁那年,王新福便开始学习捕捞技能。王新福说,为了养家糊口,渔民们只能以船为家,靠天吃饭。“风里来雨里去,外面下大雨了,船里下小雨,条件很是艰苦。”
2012年,王新福和许多渔民一样,搬进了向往已久的渔家新村,彻底告别了在渔船上漂泊的生活。太湖禁捕退捕,王新福又二话不说签下了协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退捕政策,发放补偿金,帮助再就业,解决渔民的后顾之忧。王新福也开启了新的生活。
湖鲜街变身新景区
为了保护南太湖水环境,改善渔民生活,2007年5月,当地启动了小梅村渔民居住上岸安居工程,先后拆除居家船和辅助船只230条,在小梅港东岸建造了3万多平方米的渔民新村,减少直排太湖的生活污水60余万吨。2011年8月起,184户渔民陆续搬进了住宅小区,世世代代生在船上、长在船上的小梅村人,终于全部上岸。
同时拆除的还有太湖边由24条餐饮船组成的“湖鲜一条街”。现在这儿叫渔人码头。亲水岸线达2.1公里,集美食、娱乐、观景为一体,成为湖州最具特色的景观街,更是南太湖的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