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近了,在德清县雷甸镇雷甸村,村民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喜迎新年的到来。1月27日,一场送到村民“家门口”的电影,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让喜庆祥和的年味更显浓郁。
当天傍晚,电影还没开始,刚刚布置一新、四周悬挂灯笼的雷甸村数字电影院里就热闹起来:经典歌曲旋律欢快流淌,舞台中央撑起银幕,附近村民、留湖的外来务工人员陆续到来。暮色四合,喇叭里传来声音:“大伙别急,今天我们看个《幸福马上来》!”原来是有人在报幕,再细细一看,胖嘟嘟的脸蛋、质朴的笑容,还是那个村民们熟悉的放映员——周七斤。
今年是周七斤担任电影放映员的第41个年头。1981年,20岁的他成为当地的一名电影放映员。一根扁担、若干盘胶片,摇着小木船,沿着水乡弯弯曲曲的河道,这名农村娃干上了自己梦想的职业。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能在晚上看上一场热闹非凡的露天电影,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是一种奢侈的消遣。周七斤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赶4个场子放,一直来回奔波。“有本名为《神秘的大佛》的影片,主演是刘晓庆,从晚上放到白天,大家观影热情很高,要半个小时换一个胶片。”周七斤记得很清楚,当时有3个地方在放,他用船从一个村摇到另一个村换胶片电影,自己实在太累了,放着放着竟然睡着了。
奔波5万多公里、放映电影1万多场次、服务观众近百万人次……41年来,周七斤奔走在各个村子,把热爱装进电影放映机里,亲身经历并见证着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变迁。他的放映地点从当年的土房、晒谷场,到了当下的村广场、文化礼堂;曾经的胶片电影变为如今的数字电影,一个移动硬盘、一张电影解码卡、一架投影仪,轻轻摁下播放键,各种精彩的电影就呈现在村民的眼前。
“有些电影我们已经看了很多遍,但观众乐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跟着笑。”临近春节,孩子们都放假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看到观影的大人小孩看得津津有味,周七斤的心情也跟着乐呵起来。他说,给村民送去文化大餐,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只要还有人看,只要还跑得动,就会一直放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