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所向,政之所行。
“民生”二字,宏大而抽象,只有落到生活的细微处,方能触摸它的真实纹理和人本质地,感受由内而外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百姓需求,持续织密民生保障网,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真心诚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这十年,我市坚持财政支出重点投向民生领域,确保每年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这十年,聚焦民生关键小事和高频需求,每年落细落实“十大民生实事”,共有千余项民生实事工程顺利“交卷”。
这十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987元增加到679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188元增加到41303元,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5∶1;这十年,我市出台一系列政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是愿景更是行动。眼下,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活画卷正朝着你我扑面而来。
一
因为市里的专家会下乡坐诊,每周二,德清县雷甸镇卫生院的妇产科总会比平日里更热闹一些。“专家来了,我就不用在家和市区之间来回跑,省时省力又省钱。”孕妇李近红说。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也是民生领域中一根必不可少的“承重桩”。雷甸镇卫生院的就医场景,只是全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我市基层就诊率和县域就诊率分别达到73.31%、90.73%。
这十年,我市“15分钟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圈”更加完善,全市统一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覆盖面也持续扩大。但两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群众生活难免遇到新难题、新挑战。
越是关键时刻,越考验一座城市的医疗保障水平,一点一滴,照出为民之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我市建立了健康大数据疫情分析监测平台、重点人群看病就医筛查平台等信息化平台,清晰掌握在湖人员的健康状况。
我市精密智控指数持续保持全省领先,防控工作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指导组与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
“我69岁了,就想住进舒服的小区,过上舒心的生活。”吴兴区湖东街道红树湾小区居民尹玲玲的一番话,讲出了许多群众的共同心声。
今年初,“红树湾”实施旧改,一跃从“周边什么都没有”的城郊小区,变为百姓健身房、卫生服务站等一应俱全的现代社区。每天,和邻居一起下棋、跳舞、看书,尹玲玲的新生活有滋有味。
民生之大,涵盖方方面面、囊括边边角角,但每个故事里,都满溢着鲜活又隽永的人情风味,承载着所有人回忆的最大公约数,映射着那些闪亮的日子。
在城市——我市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以未来社区等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社区现代化建设,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在农村——我市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从日间照料,到康复护理,再到托幼托育,“一老一小”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十年民生领域暖意融融,同样离不开机制体制创新。
前不久,南浔区成立了“关键小事”专班,针对重点领域、重点政策、重点民生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列出了涉及出生、入学、就业、生活等清单,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南浔的创新不是个例。在安吉,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残疾人无障碍环境打造两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长兴,社会救助兜住底线和慈善公益雪中送炭连年受到省级相关部门表彰……
在百姓的眼中,这些“关键小事”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幸福提速”,犹如冬日阳光,温暖着日常生活。
三
伴随美好生活需求不断提升,除了“有没有”,老百姓还看重“好不好”。 正线全长137.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上个月,湖杭铁路开通了!
作为连接杭州与湖州的高速铁路,它从湖州出发,在桐庐站与杭温铁路衔接,成为长三角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湖州市民出门更加便捷。
改善民生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过去十年,我市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328.3亿元,相继建成3条铁路、3条高速,高速公路总里程从289.1公里增加到452.1公里,基本实现“镇镇通高速”,加快形成长三角“90分钟交通圈”。
市交通部门的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正大力构建“铁公水空”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同类型港口首位。随着沪苏湖高铁的逐步建成,到2024年,我市将实现所有区县通高铁,30分钟可达上海、90分钟可达长三角所有地级市。
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去年开始,慢病服务、优教共享、乐业湖州、快递活村、未来农场……一趟趟立足群众易懂、满足群众所急、实现群众受惠的“共富班车”飞奔而来,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城乡群众因此受益。
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近来,“湖州停车”App上的停车地图全面更新,除了中心城区的停车位以外,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三地城区的公共停车场,路边停车位同样清晰地显示在这张地图上。
这是我市聚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一项新举措。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100万辆。为此,我市着眼长远,从最初的基本保障型向提升改善型转变,坚持用创新提升社会“温度”。
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为了这个目标,我市不遗余力。在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全会上指出,湖州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四
围墙上展示着西塞文化的起源,教学楼连廊里讲述着西塞文化内涵,孩子们在教学楼里排练着校园剧……走进南太湖新区杨家埠街道的乡村少年宫,近30项公益文化课每周面向乡镇学生免费开放。
教育是民生改善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靶向施策过程中,我市把“教育惠民”作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十年间,教育布局规划建设有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不断提升。
如今,教育已成为我市城乡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领域之一。最新数据显示,我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3.45%,居全省前列,幼儿“入园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全市约8.19万名新居民子女就读于各义务段学校,其中,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1%以上。
一串串教育发展的数据背后,是一项项惠民教育政策的落细落实,查漏补缺、提质增效。今年,我市还将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8所、义务教育学校10所,新增学位2.05万个……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减”: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确保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只减不增,把宝贵资金用在民生急需处。
过去十年,我市进一步降低中考门槛,取消房产、户籍、社保等限制,实现新居民子女与本地考生享受同等中考待遇;“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市126所小学和88所初中启动了课后托管服务。根据规划,未来3年,我市还将扩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新建、改扩建60多所幼儿园、80多所中小学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展望未来,更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更美的民生画卷徐徐铺展,将温暖每一位新老湖州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