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舞翩翩展新颜
——奋进的湖州喜迎二十大·生态建设这十年
南太湖畔,绿舞翩翩,非凡十年,砥砺前行。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十年来,湖州“逐绿前行”,实现美丽浙江考核“十连优”、“五水共治”八夺大禹鼎,全方位展现“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十年来,湖州“因绿而兴”,依托山清水秀的生态“背景板”,打造了一大批特色品牌,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变;
十年来,湖州“以绿惠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并以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为目标,推动生态红利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百姓福利;
……
亮眼的数据里,跃动着湖州天蓝、水清、岸绿、地净、景美的生态图景;来之不易的荣誉里,激荡着湖州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
今年,湖州又吹响了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嘹亮号角,举全城之力,向着生态文明典范迈开更坚定的步伐。
一
1.2公里的河道,张杰每周都要来来回回走上好几遍,这里的水质、环境,他都了然于心。张杰是南太湖新区仁皇山公园河的河长。每每看着水清岸绿的模样,他都会觉得守护这一泓碧水,很值得。
湖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此,对湖州来说,治水的意义非同寻常,尤其是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后,湖州更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打好治水攻坚战。
为此,湖州落实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生活节水降损;搬迁关闭了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所有工业企业,强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域推动水生态修复示范,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一幅“清水入太湖、活水兴百业、秀水绕千村、净水润万家”的动人画卷跃然纸上。
见微知著。作为浙江北大门,十年来,湖州的环境治理蹄疾步稳,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湖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从2013年到2021年,市区PM2.5浓度从74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累计降幅达66.2%,空气优良率从52.1%上升至84.4%,蓝天白云、繁星闪烁逐渐成为生活常态。
通过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湖州在全国率先实现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区县全覆盖,并在全省率先落地飞灰资源化利用项目。2021年,湖州的“无废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一,生活垃圾分类考核也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
城市发展,生态先行。十年矢志不渝,一幅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湖州加速绘就。
二
“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需要绿水青山的“秀外”,更要高质量的“慧中”。有人疑惑,对湖州这个发展资源禀赋并不出色的浙北城市来说,高质量的发展空间到底在哪?
湖州给出的答案铿锵有力:就在绿水青山里!
十年来,湖州坚持不懈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把“金钥匙”,做精生态农业、做强生态工业、做优生态旅游业。以生态为发展的起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以前也是卖石头,现在也是卖石头,但是现在的石头是风景,能让更多人了解余村文化的发展。”在安吉余村,看着刚刚建成的民宿,61岁的村民葛元德满心欢喜。老葛曾经是余村矿场的一名工人,总书记在安吉说“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他始终牢牢记在心里。看着余村经济逐渐从资源型向生态型转型发展,他投入毕生积蓄,把自家的老宅改建成民宿,并利用自己特长,经营奇石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好生态推动好产业,这十年,湖州的绿色经济,持续向前。
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再到“肥药两制”改革,近年来,湖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进;
着力构建以南太湖新区和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为龙头的“2+8”高能级平台体系,统筹实施西塞科学谷等“五谷丰登”计划,加快培育以绿色智造为特征的八大新兴产业链,这十年,湖州打开绿色发展的新空间;
湖州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深入推进全域旅游,逐步形成了以洋家乐带动的“洋式+中式”、美丽乡村带动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带动的“景区+农家”、休闲农庄带动的“农庄+游购”四种模式为主体的中国乡村度假“湖州模式”,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
三
今年6月,由湖州起草的全国首个绿色生活领域地方标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生活评价通则》正式实施,为“生态标准湖州造”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湖州累计制定发布生态文明领域标准92项,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循环经济绩效评价导则等10项上升为国家标准,越来越多的“湖州标准”走出湖州、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坚持立法、标准、制度、数智“四位一体”,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为全国输送“湖州经验”。
在湖州已制定的16部地方性法律法规中,有9部地方性法规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多部生态领域地方法规为国家立法提供参考。
为更好地用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深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领域改革,试点编制完成全国首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全国率先制定相应实施意见,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度。
近年来,通过提出“两山指数”,建设“生态大脑”等,湖州正全力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数字化改革。其中,德清GEP核算决策支持系统、“两山合作社”应用成为全省最佳应用,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在线、浙固链“一码通管”、重点行业“特征库”也已成为全省试点。
四
从溇港圩田的智慧到近代湖商“富则兼济天下”的胸怀,自古以来,湖州人的身体里就流淌着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血脉。
近十年来,湖州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领域”试点,湖州聚焦“七条跑道”,坚持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重、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并重、加快“扩中”与全面“提低”并重、优质供给与均衡布局并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年均增长8.2%和9.3%,收入倍差缩小到1.65∶1。
始终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湖州人,坚持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对内,发挥强村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产业共兴、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片区式乡村共富联合体,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对外,先后向四川省青川县等地捐赠茶苗2240万株,带动当地6600多人脱贫致富,生动演绎了“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共富佳话。
先行探索、破而后立,在今年召开的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湖州明确提出要“坚决扛起勇当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的使命担当”“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此后,又印发了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由此,“绿色低碳共富”在湖州成为高频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湖州将全力打造生态价值转化高地、生态富民共享高地,以奋进者姿态走好绿色低碳共富的生态文明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