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本地信息
转换之间开新局 ——奋进的湖州喜迎二十大·转型升级这十年
发布时间:2022-10-09 09:11 信息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字体:【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硕果累累。
  从1664亿元到3645亿元——十年间,湖州GDP实现了“三级跳”,在全国百强城市榜上,从91位跃升到第46位。
  连续跨过2个千亿台阶,“杀”进全国百强上半区,迎来蓄势蝶变的湖州,靠的是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更好发展之路。2018年和2020年,湖州两次列入国务院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是全省唯一一个地市。
  时移世易,尤其面对近年来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乘着爬坡换挡之机,全市上下坚决打破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进一步加快拓空间、优结构、强后劲、蓄能级的探索实践,呈现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进入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正在绘就。
  一
  高质量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在吴兴区织里镇,过去十余年来,陆续通过规划建设1920亩的童装示范园、规范取缔5500个农村加工点和500个砂洗印花户、数字化改造等,推动生产进园区、交易进街区、生活进社区,打造了拥有42家规上企业、7个“国字号”品牌、年销售额超700亿元、占国内市场2/3的童装市场。
  无独有偶,2017年以来,南浔区全面推进小木业整治,木业企业由原先的4万多家缩减至500多家,税收却增加了6倍,亩均产出从4万元提升至13万元,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倍,腾出土地面积3000亩。
  正是腾笼换鸟,才有了凤凰涅槃。
  为了让好地适配好项目,近年来湖州进一步整合提升高能级发展平台,以南太湖新区和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为经济开发“先锋”,以5个区县开发区和莫干山、吴兴现代物流装备和南浔区智能机电3个高新区为“兵团”的“2+8”平台体系构建完成。
  至去年,“2+8”平台引进亿元和3亿元以上项目数分别占全市93.5%、94.3%;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产值、工业税收分别占全市57.2%、73.2%和90%,平台集中度和规模效应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湖州在全国首创的“五未”土地行动在深入推进5年,处置利用土地14.3万亩后,今年又有新举措,计划用3年时间使工业全领域实现有机更新,腾出空间换发展,把落后产能请出去,整合零星用地,升级配套设施,提升平台承载能级,优先服务于高质量项目落户,加快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换。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腾退地块的整合再利用,加快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也为新兴产业培育和优质项目落地打下了基础。
  亩产效益高的,资源要素就向其倾斜;亩产效益低甚至不达标的,就会被淘汰。如今,这样的思想共识早已在太湖南岸转换成行动实践。
  二
  就在国庆节前夕,湖州在杭州举办了一场城市推介会,抱回21个总投资247亿元的签约项目。
  在杭州“淘宝”只是其中一站,今年以来,湖州还系统性前往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成都、合肥等多地“淘宝”。要完成现代产业布局,弥补自身体量上的不足,招大引强是核心一环。尤其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能满足于招了多少项目,而是要看链主型企业引进了多少,制胜未来的引领型产业引进了多少。
  此次一系列靶向出击,目标清晰,就是瞄准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生物医药等八大新兴产业链,加快布局“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绿色产业发展。
  其实,推介和招商,湖州不陌生。“目前,我们与香港贸发局、戴德梁行等47家中外知名机构开展全面招商合作,并设立了康桥资本、复星医药等百亿级产业基金,推行基金招商,推动招商队伍从‘地域化’向‘兵种化’转变,提升招引的针对性、专业化、成功率。”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年,湖州一次次走出家门,招来一批接一批的高含金量项目。来自市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至2021年,全市累计引进并落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264个,其中10亿元以上200个,20亿元以上97个,超百亿元13个;累计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536个,三一装备、吉利整车、太湖龙之梦乐园等百亿级项目顺利投产运行。
  在“重量级”项目选手的带动引领下,湖州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产业结构得以不断优化。至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7.2%、62%、31.4%,较2017年分别提升了7.3个、20.3个、6.3个百分点,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9位。
  三
  今年,在亚洲第一大火车站南京南站的56万平方米室内区域,一套1米精度的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全场景解决方案,极大方便了乘车旅客。而这套方案的“中国芯”,来自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的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锐志院士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我们用十年时间,汇集‘地理信息+’企业430余家,集聚创业创新人才6500余人,连续六年实现营收跟税收增长的翻番,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55.8亿元,同比增长10.7%。”湖州莫干山高新区管委会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汤巍说,“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也时不我待,长兴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安吉和南浔家具及竹木制品制造业、吴兴区服装制造业先后列入传统制造业分行业省级试点,区县覆盖率列全省第2位。
  “创新的企业在湖州‘很吃香’,敢于创新的企业家在湖州‘有面子’。”作为最早入驻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的科技型企业浙江中海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荣感慨道。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内驱力。当下,湖州把规上企业分为“引领型”“积极型”“稳健型”和“成长型”四种类型,不同发展期的企业将获得多方面定制化的政策扶持。“除了真金白银的扶持,企业还将在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引育、研发平台提升、创新券使用等方面获得优先扶持。”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从当年敲响全国拆除缫丝机第一锤,到加快“四换三名”脚步,再到以领军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集群化“创新矩阵”逐步形成,统筹推进西塞科学谷、湖州科技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建设,如今的湖州已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30强,与时俱进的体系、制度、政策,正推动着全域创新的湖州积蓄更大转型后劲。
  四
  9月22日上午,伴随着汽笛一声长鸣,湖杭铁路(合杭高铁湖杭段)正式通车,首趟列车迎来了160名乘客。
  在湖州工作的安徽黄山人李巍便是其中之一,他欣喜于这条高铁开通,因为回老家不用再到杭州转车,路上还可以节省半个多小时。
  李巍回老家更便捷,是因为湖州离长三角更“近”。
  近不止于时空上,也在于姿态上。尤其随着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一座城市以什么样的定位和姿态融入区域发展,不仅关乎当下,更影响未来。
  历史的鼓音,总是在时代转进的关键节点擂响。
  在成功举办2020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等一系列跨区域省际活动后,湖州开始重新审视,并重估自身价值,置身长三角这个更广阔的天地中,与更强的对手过招,在竞争中实现城市能级的提档升级。
  东向,深度接轨上海,探索沪湖两地利益共享机制,深化嘉湖一体化发展。
  西向,联动苏、皖共同探索省际毗邻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南向,谋划推进杭湖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北向,推动与北太湖及江苏其他地区的协同合作。
  格局进一步打开,发展的底气也足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湖州将充分发挥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以及G60科技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叠加优势,坚持全市“一盘棋”,在产业、科创、人才、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各大城市全方位合作,加快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引领区,展现长三角新势力城市新形象。
  转型升级之歌,犹如深沉婉转的旋律,恰是时代的留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