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德清县举行高质量建设“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推进会暨第二届校地合作节。当天,政校企三方齐聚一堂,围绕“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建设,共谋校地合作新篇章。
“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是德清深度融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关键一环,以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为圆心,以环绕周边的10平方公里为范围,致力打造杭州都市圈青年发展型创新城区,吸引了一批批青年在这里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筑梦“青青之城”
2019年,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正式开园,目前已有师生近万人。“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主张青年友好价值,以“一脉一脊三圈”的空间结构为支撑,着力培育强大的科技创造与影响力,打造对青年科创人才具有吸引力的“青青之城”。
康乾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脉一脊三圈”即:以中央湿地公园为主线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绿脉;聚焦德清大道及浙工大南侧区域,以科创要素构建超级城脊;德清站枢纽经济圈、浙工大创新经济圈、下渚湖生态经济圈三圈合一,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功能混合生态新城。
驱车行驶在其间,只见“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内,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原生态湿地公园正在加快建设,一湖三岛十二景的格局让这里更富江南水乡韵味和名山湿地风情;人才公寓、邻里驿站、健康中心、数字治理等场景点缀其中,一个自治共享、邻里相依、向美而生的新型城市已初见雏形。
浙工大莫干山校区、浙工大附属高中等学校环绕其中,实现“一公里”内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教育;圈内浙大儿院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浙北医疗中心”呼之欲出。
接下来,康乾街道将通过全场景的公共配套和特色化的青年服务,构建环浙工大青年生活圈,从衣食住行到生活娱乐,打造契合青年需求的“康乾八坊”,把最美丽的山水、最创新的功能、最活力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布局“科创之城”
当天,在校地合作节活动现场,三个政校企合作项目和三个总投资3亿多元的产业项目顺利签约。其中水稻生物育种及种子产业化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项目投资方——浙江之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渭章表示,正在打造的“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现代化程度高、发展潜力足,企业有信心在这里发展壮大。
据悉,“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聚焦科学前沿,目前以浙工大莫干山校区、莫干山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校一院一园”的科创布局。
现场,莫干山研究院执行院长陶鹏作了“围绕高水平打造莫干山研究院,为德清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创支撑”的主旨分享,并推出了“二十大·青年说”“共富·青年行”“浙工大·校园专场招聘会”等校地合作节十大品牌活动。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李小年表示:“强化校地合作,能够有力助推学校的人才、科研、成果转化优势与地方的产业、区域、市场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进而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以超级城脊为集中创新资源要素的科创服务发展带正全力加速建设,由西向东依次布局人才创业园、创新雨林、科创会客厅和枢纽云城。浙工大南侧和德清大道区域,按照低强度开发模式布局创新雨林,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共享生活、交互创新的大学创新创业园区。
此外,德清高铁站和杭州至湖州德清市域铁路正按照高强度开发,建设枢纽云城,为头部企业打造凝聚产业展示、孵化科创服务的枢纽门户。
崛起“兴业之城”
眼下,“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区域功能配套已展露了新形象。浙工大教职工宿舍顺利交付;杭州至湖州德清市域铁路等配套项目加速建设;省中医院德清分院等项目即将开工;高铁站TOD开发、浙工大附属中小学等项目谋划推进……优质便利的交通路网、学校医院等公共资源集聚布局,一站式的政校企服务中心为这里的企业、人才和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杭城向北第一站”最优营商环境正在进一步打造。
活动上发布的“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在建新建“双十工程”,将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为“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提升注入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聚力于产城融合,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影视文化、现代服务业的“1+3”产业集群。围绕生物医药产业,莫干山国家级高新区生物医药园区、浙工大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落户于此;随着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落户建成,一批医疗设备企业正布局落地;围绕影视文化产业,AI超级电影工厂项目将以人工智能开启智慧光影新时代,让这里成为AI影视的创作之城;围绕现代服务业,以天安云谷为代表的总部经济正加速崛起,电子商务产业在这里方兴未艾。
此外,面向“1+3”产业体系的招大引强政策已全面落地,将在企业落户、企业高质量发展、优质人才集聚等6个方面,为企业成长带来更多阳光雨露。
高校经济因技术而立、因人才而兴。在校地合作节当天举行的“浙工大·校园专场招聘会”现场,吸引了30家企业参会,提供590个岗位,其中39个博士岗位、245个硕士岗位。共收到简历408份,其中硕士389份,博士19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25人,其中硕士118人、博士7人。截至目前,“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已集聚1.5万青年才俊在这里生活工作,拥有省级以上人才35名,创新创业团队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