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图片信息
“逐浪”乡村
发布时间:2023-12-08 08:42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体:【

  
  浙江“千万工程”已经走过20个年头。当我们见证万千乡村的蝶变后,也产生了新的思考:下一个20年,乡村将走向何方?
  走进湖州的乡村,我们寻找“新”声:从“新乡民”到“云村民”,从智慧医疗到“文化点餐”,从无人农场到众创空间……现代化、数字化、年轻化的激浪,正孕育着新的未来。
  弄潮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湖州,将如何“逐浪”乡村?
  产业之风绿沃土
  第一次听说湿地的空气能卖钱,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二都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刚暗暗嘀咕:“这咋可能!”
  直到最近,7家公司将70万元汇入街道账户,年底将分给包括二都在内的7个村,他才信了:“原来生态还能这样赚钱!”
  事情说回今年初,下渚湖街道推出湖州首宗碳普惠自愿减排项目,和企业达成碳汇交易1.5万吨,所得将全部用于乡村振兴。“碳汇是个新事物,我们也在探索中。”街道项目专员陈超说。
  这样的模式,很快为当地干部和村民所接受。蝶变,对这片土地而言,已是常态——
  10多年前,村民在下渚湖养殖家鱼和龟鳖,底泥淤积、河流不畅;2013年起,当地修复下渚湖生态,朱鹮也来定居了,游客也来游玩了,去年街道13个村的经营性收入均超过70万元;如今,抢先迈入“碳平衡”赛道,未来渐行渐近。 
  如果把眼光放宽,湖州的乡村,产业新风吹得更劲。
  “一粒稻谷”不曾想到,曾经农民辛苦耕耘,收入微薄;如今在吴兴区东林镇,种子、肥料、烘干、销售都由当地的农事服务中心来干,农民只需做好管护,收入还不比以前低。这样的模式,在全省也属创新之举。
  “一条鱼儿”不曾想到,曾经养在池塘,每年担心跌价;如今在南浔区石淙镇,每天换水,几套系统为它们“把脉”健康,鱼价还会翻一番。这样的路径,正在被渔业养殖业推广。
  “一杯咖啡”不曾想到,曾经在品牌店最多卖30多元;如今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的废弃矿坑前,面朝着深蓝的湖水,一杯卖68元,最多一天卖出7132杯。这样的创意,在咖啡界也首屈一指。
  “湖州有着厚实的产业‘家底’,让创新的源泉源源不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经说,湖州打造了淡水渔业、精品果蔬、名优茶叶3个“百亿级”产业,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连续7年居全省第1。如今,湖州正在把握无人农场、万物互联、碳汇交易等新“商机”,抢占产业的新赛道。
  数字之云载后浪
  汉服还是现代装?进入“云上刘家塘”小程序,杭州游客刘新栋在注册角色的衣服搭配上就玩了好一会。“一直想过田园生活,如今成了云村民了。”他略带兴奋。
  云村民能干啥?一是逛街,早上9时,已经有十几个“云村民”在刘家塘的3D地图上逛街,进入大自然研学基地、匠人村、蜗牛谷等看个究竟;二是种地,“云认养”一块田,西瓜、黄瓜、稻谷都可种,年底“分红”农产品;三是社群活动,音乐会、游园会、创业大赛,可以来现场体验,也可以网上云参与。
  “当地村民是原乡民,创业创新人才是‘新乡民’,网上的就是‘云村民’。”安吉县上墅乡刘家塘村运营公司经理陈彤渲解释道。
  刘家塘村党总支书记褚雪松鼓励他们这么“玩”,他见证了村民身份的变化——过去村是“空心村”,住的大部分村民都是老年人;后来请了年轻人团队来运营,聚集青年创客近百人,“村民”变年轻了;如今,村里踏足“云宇宙”,“云村民”已经有5000人,“村民”构成更多元了。
  数字经济的到来,除了带来产业的升级,也让乡村与虚拟世界连接,与多元社会同频。
  被茶山、竹林环绕的安吉DNA数字游民公社,聚拢了一批“数字游民”,他们有程序员、设计师、自由撰稿人等,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边度假、边工作”;长兴县虹星桥镇港口村“云诊所”内,包括乡村创客在内的村民,刷医保卡进入,就能与长兴县中医院值班医生远程视频会诊。
  “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乡村,他们与数字经济碰撞,‘玩转’乡村。”施经说,湖州数字农业农村平均发展水平连续4年全省第1,湖州入驻乡村创业团队达602个,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借助数字经济打破区域与城乡界限,让乡村变得“好玩”,青年喜欢来“玩”,正是湖州激活乡村的新方式。
  文化之潮润乡愁
  一个大竹筛上,红辣椒摆得满满当当,这幅名为《日子红火》的画作,被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的村民评为“NO.1”。
  这是该村西塞山美术馆今年办的青年艺术展。“有些画比较抽象,一开始还怕村民不喜欢。”馆长王佳荔说。
  开展那天,村里来了不少人,有60多岁的老郭,也有不到10岁的小翁。“咔嚓”——村民在画作前用手机打卡。
  “村民既喜爱乡土的东西,也喜欢时尚的表达。”王佳荔对今后办展有了方向:又“土”又“潮”。
  什么是村民喜欢的文化?带着这一思考,湖州乡村的一场实验正在进行。
  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一场由大学生团队策划的“村民写诗”活动于今年启动。参与者大多为老年人与孩子,他们把对家乡的眷恋、人生的思考写入或青涩、或深沉的文字中。
  “我看上了一双鞋/缠着爷爷不放/爷爷身子不好/却跑了十几里路/送到了我的手上”“熟知的故乡/仿佛/金黄的圆月/若隐若现”……
  “村民写的诗带给我们很大的惊喜,他们乐于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拉近了村民之间的心灵距离。”窑里村乡村运营官黄彬彬说。
  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市农业农村局介绍,目前文化礼堂、幸福之家已经成为行政村的标配,乡村博物馆、美术馆成为“打卡点”,而多元的乡村艺术实验则让村民开始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行到心,乡村精神富有的新路径正在湖州形成。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千万工程”再出发,湖州正踏浪前行,在百村示范、千村和美、万创未来、城乡共富的新“海洋”上,让和美乡村的巨轮率先远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