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治水办日前公布了第二批“五水共治”实践窗口名单,德清县下渚湖名列其中,为全市唯一入选单位。
据悉,下渚湖是国家湿地公园、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湿地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具有多样性景观的典型天然湖泊湿地。湖区内有港汊1000余条,大小土墩600余处,为江南最大湿地。下渚湖湿地先后被命名为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国家级野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并获评“中国最美湿地”称号。
自2013年起,下渚湖以“五水共治”倒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打出了“截、清、治、修、管”五大组合拳,走出了一条湿地生态修复的新路子。通过先后实施外荡珍珠养殖整治、生猪养殖整治、温室龟鳖养殖整治、围网养殖整治和水产村整体搬迁,实现了湿地红线范围内农业养殖从多到少到无的根本转变。
同时,下渚湖全力开展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水系沟通、清淤疏浚、生态护岸、闸坝修缮等方式,对湖内及环湖主要河流进行治理,全面提升湿地防洪能力。首创“四池三/二坝式”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实现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全域覆盖,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尾水治理和渔业转型经验。
“我们首创了‘水下森林’模式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了一套适合湿地修复的稳定水生态平衡系统。”下渚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建设环湖10万平方米“水下森林”,主要水质指标稳定在Ⅱ-Ⅲ类。
“五水共治”,贵在坚持,重在长效管理。在长效管理上,下渚湖创新建立了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每年落实700余万元对湿地行政村进行奖补;在全国首创了“生态绿币”机制,建立“生态绿币基金库”,激发群众护水热情;建立“河湖健康体检机制”,实施数字乡村一张图的“数字化治水”等,出台了全省首份《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报告》。
为更好地展现治水成效,下渚湖街道还打造了全国首个以“科技+”形式呈现的沉浸式治水实践体验馆和河长工作站。治水馆将展示、互动和寓教于乐相结合,联合辖区中小学校,打造“五水共治”教育基地,让“五水共治”变为“吾水共治”,最终达到全民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