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湖州市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新闻发布会召开。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今年我市全面顶格承接省“8+4”政策体系,制定了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查看政策内容)。
点击上图查看直播回放
发布会现场,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了回应。
问
近日,省政府印发了“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请问湖州在承接省集群建设,打造具有湖州特色的先进制造业群链方面有什么具体考虑?将有哪些政策举措?
答
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规划中,有12个在湖州有布局,其中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3个万亿产业,湖州属于核心布局区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高水平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将持续深耕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命健康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半导体及光电、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合金特材、生物医药等八大新兴产业链,大力实施“161”链长制,即:一条重点产业链+“一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方案、一个支持政策、一个咨询智库、一支招商队伍”+一个产业基金,全力做好新兴产业的增量文章。力争到2026年,形成3个产值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光电、物流装备)、5个产值500亿元级产业集群,八大新兴产业链产值突破6000亿元,初步建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湖州辨识度的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在具体的政策举措上,我们将在财政资金支持、产业精准布局、工业有机更新、优化金融服务、工业用地市保障、人才招引培育等6个方面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财政支持更加突出产业导向。我们将结合当前实际,出台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统筹不少于10亿元,在推动产业创强、发展数字经济、倡导绿色低碳、强化科技创新、企业培大育强、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新兴产业投资扩量,近期将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请大家予以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二是要素保障更加聚焦实体经济。在用地保障上,全市全年出让的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40%,确保工业用地总量稳中有升。大力推动工业全域有机更新迭代更新,促进园区、产业、企业提质增效,全年新增加工业有机更新区块10个以上,腾出低效工业用地1万亩,腾出的要素资源优先支持“4210”及八大新兴产业链发展。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应。在金融支持上,争取国家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政策更好更快落地,2023年,力争全市新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150亿元。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对一季度新增贷款额度在1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按照新增贷款额度的1%给予企业补助。在人才支撑上,我们将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度试点,迭代升级蓝领行动,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向八大新兴产业链倾斜,“南太湖精英计划”支持比例达到90%以上。
三是政策兑现更加体现直达快享。本轮政策是市区一体的叠加整合,我们将围绕政策配套出台系列的目录清单和实施细则,市里也将迭代升级“一键兑”平台,努力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真正实现政策的“精准直达快享”,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获得感,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问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湖州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出台了不少鼓励全社会创新的政策措施,给了企业实实在在的激励。此次发布的政策中,科技创新也作为一个重要板块,请问这次的政策相比以往有哪些亮点?
答
谢谢您的提问。湖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每年安排4%以上的财力予以支持,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湖州的创新实力已经进入了全省第一方阵。此次发布的政策中,涉及科技创新政策就有11条,占总量的近20%,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一如既往的重视。在今年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安排了28.2亿元资金,比上年增长15%。按照资金“跟着企业走、跟着平台走、跟着人才走”的原则,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高层次人才引育。
一是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这一次,我们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对首次入选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力度由原来的30万元提高至40万元;对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力度由5万元提高至10万元;对进入高新培育库的企业,这一次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新入选的省科技领军企业奖励120万元,科技小巨人企业奖励80万元。对高新企业的研发投入,最高奖励300万元。
二是重点支持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重点聚焦八大新兴产业链,大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今年计划实施各类重点科研项目100项,新的政策对市级重点科研项目的最高补助从原来100万元提高至500万元,预计全年兑现资金达1亿元;对承担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和获省以上科学技术奖励的项目,财政予以配套奖励,最高500万元。
三是重点支持高能级平台打造。平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我们对认定的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按上级要求配套基础上,再最高奖励1000万元。对企业新建的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最高奖励200万元。
下一步,我们还将打好“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税收减免”的组合拳,不断优化创新服务,确保基层有感、企业得利,全面提升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
问
这一次公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财政支持的政策含金量更高、资金量更大,财政将怎么来加强保障?
答
谢谢您的提问。确实,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含金量更高、资金量更大,是市委市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提振经济信心、助力企业发展、服务百姓民生的重要举措。全市财政通过“四个一批”大力度统筹财力,包括预算安排230.7亿元,以及向上争取一批专项资金、政府债券,全力助推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市统筹一批。举全市之力,市直和各区县财政将若干政策所需财政资金,全部列入今年预算盘子,通过抓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形成财力,强力保障政策落地落实。
二是优化整合一批。对标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全面梳理现有的专项资金政策,抓紧研究提出延续、调整、终止、新增、储备5类政策清单,推动实施效果好、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强、拉动经济明显的政策。
三是向上争取一批。更大力度向上对接,积极争取各类政策资金,今年将全力争取上级转移支付70亿元以上、政府债券180亿元以上。同时,抢抓省“4+1”基金组建的契机,积极争取首支产业基金注册落户我市。
四是向内压减一批。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把预算支出关口,通过压减15%的一般性支出资金、从严从紧安排“三公”经费等举措,腾出更多资金保障政策实施。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靠前发力,坚持财政资金能下快下、精准直达,迭代升级“一键兑”平台,创新推出“认定即兑付、承诺即兑付、申报即兑付”的快捷惠企兑付模式,并加强财会监管和绩效评估,确保资金兑付快、绩效好、安全性高。
问
我们关注到,对照浙江省“扩投资促消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我们湖州把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请问这次政策在这些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考虑,我们的企业、老百姓能够得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实惠?
答
谢谢您的提问。本轮,全市财政拟安排预算4.12亿元,其中,重点消费行业0.32亿元,电子商务发展0.63亿元,开放型经济3.17亿元,重点支持消费提质扩容、企业走出去拓市场、外贸新业态发展和外资项目招引。主要目的有三个:
一、更大力度支持消费“活起来”。一是提升老百姓的消费品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对消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本轮政策主要着眼于优化消费供给、提升消费品质。我们将强化政策支撑,支持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高品质步行街、智慧商圈等载体建设,让湖州的消费市场更具品质吸引。二是做大做强贸易企业。我们将持续开展“金象金牛”贸易企业认定,支持商贸龙头企业稳步发展,按销售额增速和增量给予分档奖励,营造贸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三是促进直播电商发展。全年支持120个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建设,重点打造电商助农新模式,让消费者能买到优质农产品,让农民的产品能卖个好价钱。
二、更大力度支持企业“走出去”。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各地都在积极走出去,我们也将抢抓机遇,在本轮政策中加大对企业拓市场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支持外贸企业积极拓市抢单。上周日,我市新春首个经贸团赴英国伯明翰参加展会,这也打响了我们春节后“百团千企”拓市场抢订单攻坚行动的“第一枪”。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展力度,全年将重点支持展会150场次以上、出国(境)团组100个以上,预计将惠及企业1000家次以上。同时,继续加大出口信保支持力度,按照短期保费扶持比例不低于60%、单家企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标准进行资金补助,让企业放心走出去、全力拼订单。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拓宽市场开拓渠道。我们将加快推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市场采购试点“全域化”进程,积极支持本地特色产品扩大出口、销往全球。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积极布局公共海外仓,为企业产品出海提供便利。
三、更大力度支持外资项目“引进来”。今年,我们实施了招商引资新体系机制,推动形成“一把手、一盘棋”招商格局。本轮政策将主要着眼于高质量外资招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一方面,加快境外布局。我们将联动各区县赴欧洲等地设立运作商务代表处,与我市主要外资来源国和进出口贸易国的地方政府建立友好关系,方便外资进入,为我市企业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加大招引外资工作力度。全年我们将组织15个以上招商引资团组出国(境)开展经贸洽谈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作用,推动更多外资项目落地。鼓励外资企业以跨境并购、利润转增资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为我市企业发展注入资本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