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本地信息
实力新湖州
发布时间:2023-08-03 10:39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体:【

  这是波澜壮阔的40年,这是砥砺奋进的40年。
  于湖州而言,40载荣光,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铿锵前行的步伐。一次次的奋进之路,一次次的爬坡之旅,南太湖以“绿色发展”的智慧,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换来了经济实力的嬗变。
  40年里,全市GDP从1983年的16亿元跃升至2022年3850亿元;
  全市的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5%;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91年的0.29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44.6亿美元……
  回望峥嵘岁月,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完成了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次突破。
  一
  时间,刻下前行的足印。
  40年的沧桑巨变,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这其中,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堪称这座城市精彩蝶变的缩影。
  回眸往昔,这里过去的工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撤地建市后,随着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湖州工业日渐壮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逐渐建立起比较完整、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
  特别是近10年,湖州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绿色智造名城为契机,我市两次入选国务院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先后荣获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等荣誉。
  荣誉背后是一项项数据的华丽蜕变。2012至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7%、12.2%和10.3%,2022年全市三大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更是分别达到65.7%、35.2%和38.9%,比2012年分别提高39.9、9.3和9.6个百分点。
  秉持绿色发展主线,通过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工业领域还完成了落后产能的提档升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44.4%降至2022年的34.2%。其中,长兴县分别于2005年、2011年对铅酸电池行业开展了两轮环境整治,2017年长兴县蓄电池行业实现产值246.32亿元,全县规上工业产值1305.83亿元,占比18.86%;贡献税收7.8亿元,全县工业税收39亿元,占比2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今长兴已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示范区、绿色动力能源中心。
  与工业相得益彰,服务业也蓬勃发展。牢牢把握“加速发展、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提高比重”这一主线,我市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占比逐步提高。2022年,湖州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22.7亿元,比1983年增加1719.3亿元,总量翻了近九番,年均增长11.7%。这其中,金融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更造就了湖州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光山色,度假之州”的品牌效应。
  两翼齐飞之下,湖州三次产业占比由1983年的41.0∶37.7∶21.3调整至2022年的4.2∶51.1∶44.7,二、三产比重分别提高13.4个和23.4个百分点,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
  行走在南太湖畔的CBD项目施工现场,巍峨壮观的建筑群雏形已初显,未来这里将成为湖州经济发展的又一颗璀璨新星。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产业蝶变、经济腾飞与一个个项目的累积无法割裂,正是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才造就了一座城的繁华与荣耀。
  40年来,湖州始终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4+1”重大项目、省市县长项目等工程建设,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公共服务等领域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作为我市重点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近期捷报频传:总投资108亿元的SMART纯电动汽车项目落户湖州,计划明年全面投产;中车总投资55亿元的启航新能源商用车已下线……以全产业链为目标,湖州正在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在最近举行的202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湖州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认为,这里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有着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这样的投资热土必将造就浙北的崛起。
  事实上,多年来湖州把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相继出台“湖九条”“人才新政4.0版”“湖十条”等政策,构建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湖州。
  近10年来,湖州投资逐步向高质量方向转变。从三次产业看,全市一、二、三产投资占比从2013年的0.6∶49.5∶49.9转变为2022年的0.2∶32.1∶67.7。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1983年的2.3亿元扩大到2022年的1875亿元,投资率由1983年的14.4%提高到2022年的48.7%,投资年均增速高于GDP达10.9个百分点,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
  在城市评价中,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座城市的上限和潜力。在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过程中,创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在工业领域显得尤为明显。数据显示,2012至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19.9%,新产品产值率从2012年的24.5%提升至2022年的45.9%。
  如今,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逐渐变成南太湖的“最大增量”。
  近年来,我市坚定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释放创新驱动效能,持续打通“绿色”和“创新”双向发力的转化通道。
  在统筹布局科研平台上,湖州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为试点,探索“一院一公司一园区一基金”可持续发展路径,从知识产权运营、园区配套、专项基金等维度,支持研究院通过知识产权作价投资,从孵化企业中获得最大化增值收益,从而反哺到研究院和人才团队,用于再研发、再投入。截至去年底,全市45家研究院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291家,引进科研人才1985名,2022年孵化企业共缴纳税金1.21亿元。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和浙大湖州研究院2年多时间已牵头承担省尖兵领雁计划项目3项。
  创新不断涌现新成果,产业创新也频频绽放“好风景”。
  5月13日,“太湖之芯”半导体产业峰会在西塞科学谷举行。此次峰会旨在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半导体及光电产业创新集聚区。会上公布了全市半导体及光电产业链的发展规划及专项政策,目前已签约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11个项目,完成投资23.6亿元。同时,我市还将打造西塞山科创走廊,积极争创省技术创新中心。
  以变为恒,创新不止。2022年,我市位列创新型城市全国前30强,科技创新指数199.5、位列全省第三,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26.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是2007年的11.3倍。
  ……
  收获精彩和荣耀的湖州,从未放慢前进的脚步。伴随着“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深入推进,一个奔驰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的实力新湖州必将展现出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