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正是小龙虾销售旺季,德清县新安镇种粮大户嵇金桥一大早来到虾塘,与工人一起收获塘中的小龙虾。网兜里,小龙虾个头大,表壳干净又光亮。“养过小龙虾的土地会变得很肥沃,这对于粮食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好处。”当前,嵇金桥主要实施两季小龙虾和一季晚稻的轮作模式,每亩年收益可达3000元。
5月以来,小龙虾可谓是德清县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吸金王”。小龙虾畅销的背后是德清县“晚稻—小龙虾”轮作模式的推广与发展。
正因小龙虾品质高,农户并不担心销售问题。“个头大的每公斤约56元,个头小的每公斤约36元。市场上,本地小龙虾供不应求。”禹越镇农户蔡其华共承包200余亩土地,全部采用“晚稻—小龙虾”轮作模式。他的小龙虾主要供应本地市场,市场反馈极佳。蔡其华说,“晚稻—小龙虾”轮作模式就如晚稻与小龙虾的“双向奔赴”,田间的水草是小龙虾的天然饵料,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可作为后续晚稻生长的肥料。如此互利互惠的轮作模式,让所产的小龙虾与晚稻都得到了品质提升。据了解,在该模式下,蔡其华所承包的土地年产值120余万元。
随着小龙虾的走红,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选择“晚稻—小龙虾”轮作模式,目前,德清县已有种养面积1.3万余亩。
一田双收并不局限于“晚稻—小龙虾”。德清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农户通过选择“早稻—青虾”轮作模式、“稻—鸭”共生模式、“晚稻—冬小麦—茭白”轮作、“早稻—榨菜”轮作模式等,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产,一季多收”。
稻在水中摇,鸭在稻中游。这是下舍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田园风光。2018年开始,当地种粮大户沈煜潮便开始尝试“稻—鸭”共生模式,利用鸭子杂食性和旺盛的活动能力,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达到疏松土壤、刺激水稻植株分蘖,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从而生产出无公害的水稻。“该模式下,一季稻的成本能缩减每亩500元,不仅鸭蛋、鸭子能带来收益,‘鸭稻米’的售价更是比市场上的普通大米高出两倍不止。”沈煜潮说。
据悉,德清县正大力推广“晚稻—小龙虾”轮作等10个不同的综合种养模式。截至去年底,累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3.34万亩,建成200亩以上的晚稻—小龙虾轮作综合种养基地12个、小龙虾繁育基地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