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头条信息
乡村何以“青爱”? ——青年入乡的湖州启示
发布时间:2024-09-18 08:36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体:【

  白墙黑瓦的农房开了一家麦琪萝丝亲子俱乐部,历经百余年的老窑、蚕房成了陶艺馆、咖啡屋、会客厅……来到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蝶变的画面让人倍感清新。
  “95后”窑里村运营主理人黄彬彬说:“去过五湖四海,还是觉得湖州最能留住我们的心。”黄彬彬北京大学毕业,去年5月来到窑里村,带着11名年轻人在这里注入了“奇思妙想”,如今该村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在湖州,黄彬彬这样的人才遍布乡村。目前,湖州拥有11.5万名乡村人才,每年落地百余个“乡创”项目,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30强城市。乡村何以“青爱”?日前,记者走进湖州乡村,与多名入乡青年对话,从其心声中得以窥探一二。
  为何去乡村?“不是城里住不起,而是乡村更有性价比。”
  谈及为何去乡村?“90后”长兴“云锦乡创”创客团队负责人杨志鹏的回答有些直接:“不想在城里待下去了呗!”
  2019年,杨志鹏和几个朋友在长兴县城创办了文化传媒公司,初创期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成本高,团队6个人每天的停车费就要上百元。”他说。
  去年,他们扎根到了长兴县李家巷镇,规划运营村庄,举办惊蛰纸鸢节、乡村朗诵大赛等活动,还在老建筑里开了咖啡馆和摄影棚,得到了政策支持。“算了笔账,去年主营业务收入300多万元,比前年翻了一番。”杨志鹏欣喜地说。
  “不是城里住不起,而是乡村更有性价比。”杨志鹏说。
  在很多人看来,乡村与青年“格格不入”。年轻人追逐“海阔天空”,乡村却面临空心化与老龄化。但湖州青年入乡却方兴未艾,湖州乡村为何魅力如斯?
  有人说,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有诗意;有人说,这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浙江第一,有远方;有人说,这里“县县通高铁、镇镇通高速”,有便利;还有人说,这里9成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80万元,发展后劲足……
  硬件不是青年入乡的“充分条件”,吴兴区织里镇港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顾跃跃在一场青年恳谈会上提出,乡村需要在“软实力”上多下功夫,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更好的平台。
  “对入乡青年来说,政策是及时雨。”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开发处副处长唐晓华说,目前,湖州出台了“青创新城”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为入乡青年创业提供担保贷款、租金补贴、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以“青创空间”为例,入驻的项目可以拿到3万元至25万元的补贴。“90后”湖州简隐民宿主理人赵丽敏在民宿开业后,就获得了10万元大学生创业补贴。
  记者在采访中还常听到一些“新词”。比如“开分店”,德清通过持续引进浙江大学儿童医院、浙江工业大学,开办莫干山院区、校区,缩小城乡差距,让入乡青年享受品质生活。比如“大自然工位”,安吉余村运营全国首个乡村青年人才社区——余村青来集,可提供办公工位1200余个,目前集聚青年人才800余人。
  “乡村美好的前景,吸引了原本外出的本乡人回归,也吸引了具有活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群体加入,乡村以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热土。”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伟光评价道。
  入乡做什么?“扎根一份事业、找到一处远方、架起一座桥梁。”
  4年前,“90后”朱新英回到吴兴区妙西镇石山村做起了露营,随后租下儿时的母校,开了一家“六亩豆行”,传播咖啡文化、举办艺术展览。空闲时,她就拿起微单和几杯咖啡,随机敲开村民的家门,延续她“一杯咖啡换一个故事”的计划。
  青年入乡的门槛不高,但是能留下来并不容易。“85后”“谷堆乡创”主理人乡创客蒋晓锋扎根乡村已经有近10年,他见过很多入乡青年“不成功”的例子:“很多人都带着世外桃源的梦想入乡,但实际困难不少,留下来不仅要有情怀,也要能坚持。”
  正是这份不易,更显示出入乡的价值,也让青年们坚定了方向。
  农业,从地上到天上。“80后”尚年军和尚小军兄弟俩,5年前刚到吴兴区东林镇时,想推广的“无人机种田”模式被农户说成是“搞噱头”“瞎折腾”。如今,他们管理了4000亩农田,24名“飞手”用无人机播种、施肥,农户也主动来学技术。
  农民,从暮年到青年。黄彬彬刚来窑里村时,村里大部分是老人,有时会打扰到他们。如今,她和小伙伴引进了新业态,上百名高校学生来村里实践,老人们主动加入,“村民”变年轻了。
  农村,从空心到圆心。“瀑布咖啡”创始人之一王丽君,几年前计划在安吉山里的瀑布下造一个“世外桃源”,但朋友和村民都质疑,山沟沟里人都见不到,能引来客流吗?如今,“瀑布咖啡”最多一天卖出3500多杯,上海、江苏甚至广东的游客都驱车前来打卡。
  “扎根一份事业、找到一处远方、架起一座桥梁”,这是很多青年给出的入乡答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市农业农村局法规与科教处处长陆文渊介绍,近年来,湖州深入实施“千个团队、万名创客”培育工程,累计培育农创客6924名、创客团队770个,他们成了乡村振兴“领头羊”。其中,农创客指的就是“45岁以下,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
  今年5月,中东欧国家媒体团访问湖州,绿水青山间满目的年轻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名媒体团成员表示:“青年下乡创业就业是一个令人鼓舞且充满活力的现象,这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对乡村的信心。”
  入乡有未来吗?“根在乡村,繁花也可开向远方。”
  日落时分,潮水涌动,海宁市丁桥镇海潮村“深蓝计划·礼堂”,不少年轻人在一座礼堂前打卡,领略这个被网上称为浙江“阿那亚”的地方。
  这个新晋打卡点源自安吉“深蓝计划”。在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一群“95后”大学生在一个爱心形状的湖泊前,放置了几十把躺椅,附加一杯68元的咖啡,年营业收入居然超2000万元。如今,这个模式正复制到更多城市。
  乡村天地宽,但很多人存疑:入乡是否只能留在乡村?
  “奔赴自然,保持热爱。”“85后”安吉县上墅乡上墅村党总支书记蔡松鹤和“大麓书院”总经理戴勋,用大麓青年音乐节的口号给出了回答。
  2016年,他们在村里打造了“大麓书院”,先后引进茶馆、直播间、音乐工作室等业态,去年吸引年轻人近5万人次。大麓青年音乐节历经7年多成长,如今陆续办到了北京、广西,并向温州、广东等地辐射。“团队里的30多人基本上是‘00后’,我们扎根在上墅村,但经常全国各地跑。”戴勋说。
  “根在乡村,繁花也可开向远方。”蒋晓锋的“谷堆乡创”模式受到了全国多地的参观学习,他也去多个城市传播经验,但龙山村依然是他的“根”。
  记者了解到,湖州对青年入乡有了远景规划,计划到2027年,集聚返乡入乡青年10万人以上,培育现代“新农人”6万人以上,新增返乡入乡青年创业项目1000个以上。
  越来越多的入乡青年,正用自己的画笔,给乡村涂上一抹全新的色彩。
  “童年的影子/无拘无束的游泳/远去的童年/小伙伴的影子。”这是80岁的窑里村村民邱小毛,为今年村里办的诗歌节创作的诗,名为《回来吧》。
  “我们回来了,一定能让乡村变得更美好。”黄彬彬说。
  这,也是千万入乡青年共同的梦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