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走进长兴县小浦林场小浦星谷项目内的“秋山茶食”,空气中飘荡着现磨咖啡与紫笋茶交织的香气。这座由废弃厂房改造而来的美学空间,如今已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90后”主理人黄雅微介绍:“得益于附近八都岕十里古银杏长廊景区的引流,近期店里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周末需要提前预约。”
这片曾沉寂的千亩林场,如今因小浦星谷项目的落户焕发新生。“去年,我们引入社会资本1.2亿元,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在保留林场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开发了新中式茶舍、咖啡店、无动力游乐园、树屋民宿等业态。”小浦镇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钟耀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已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闲置农房租金涨幅超30%。
林场的蝶变源于长兴首创的“国有林+集体林”联营机制。该县通过实施“多林互赢”改革,激活生态“钱库”。“我们通过整合国有林场与集体林资源,将山间古道、美丽公路串联成生态‘脉络’,打包形成‘资源包’吸引社会资本,构建起‘资源共管、经营共促、收益共享’的发展新模式。”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在联营机制推动下,八都岕古银杏长廊景区与林场形成联动效应,森林“钱库”释放的效能正逐步转化为共富动能。
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离不开治理体系的创新支撑。“我们创新建立‘联合林长’制度,由国有林场与镇村组织协同管护毗邻区域林业资源。”长兴县林场副场长吴国良介绍,该制度实施后,森林火情发生率同比下降73%,林木蓄积量不断增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与此同时,技术共享机制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依托国有林场省级公共梅种资源库和浙北经济林良种测试基地,长兴推出高效栽培、林技培训等服务,助力林农转型。林城镇连心村青梅种植大户李国良就因此尝到了甜头,“改良后的大青梅每年亩产由原先的400至5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600至750公斤”。据悉,目前该县不断带动林农培育绿化苗木基地,并种植青梅8500亩,集体林年均产值超7000万元。
“今年,我们还将探索‘林场+农户’合作生产机制,由国有林场打造智能加工共富平台,助力集体自产林产品深加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