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湖州学院 | 法定代表人 | 马志和 |
住所 | 湖州市学士路1号 |
开办资金(万元) | 244941.63 | 经费来源 | 财政适当补助 |
年初数(万元) | 137652.86 | 期末数(万元) | 244941.63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高等教育办学。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500774395886K | 举办单位 | 湖州市人民政府 |
开展业务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学校下设党委(院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人才办)、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文明办)、纪检监察室、发展规划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人事处(退休教职工管理处)、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人民武装部)、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继续教育管理办公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科研处(学科建设处)、计划财务处(采购管理办公室)、审计处、公共事物管理处(采购事物中心)、校园建设处、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服务地方发展处(校友联络办公室)、安全保卫部、机关党委、图书馆、档案馆、信息中心(网络数字中心)、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机构;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生命健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人文学院、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七个二级学院.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一)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基层基础展现新面貌严格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党的建设要求贯彻到学校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班子成员自觉按照政治家、教育家要求,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提高驾驭学校事业发展的能力,“互尊、互商、互补、互助”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彰显。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化开展“党纪教育一刻钟”和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深化实施“抓院促系、整校建强”工程和“四个融合”行动,1个党支部入选全国第四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党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争先攀高行动及“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积极扩大党建联建“朋友圈”,深化校企地一体联动,共同赋能地方发展,新增党建联建项目11个,入选全省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项目1个。(二)立德树人有效落实,“五育并举”谱写新篇章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人才,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校外实践基地、实验实训中心等平台,积极打造“白鹭齐飞·夏耕树人”暑期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设计、就业一体化”两大品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持续优化“暖心家园”学生一站式服务。深化“美丽中国·白鹭创城”实践育人成效,以志愿服务教育为导向,不断擦亮“白鹭共富”校园实践名片。开展“六航促就业”“春季攻坚”“百日冲刺”“遇见湖州”等专项行动,举办各类招聘会25场,校院两级领导访企拓岗120家企业,拓展岗位1100余个。2024届毕业生就业人数2247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6.03%,较2023年提升2.88个百分点;留湖人数524人,留湖率22.39%。(三)教学改革深化推进,人才培养聚合新动能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全面理解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内涵,努力打造学校本科教学特色品牌,发布《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指南1.0版》,启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第一轮专项检查。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创建产业学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实效,荣获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项,省“十四五”第二批重点教材建设项目3项、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省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6项、实验技能专项赛二等奖2项。大力实施“一专业一赛事、一学院一品牌”活动,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437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0项、省级一等奖及以上35项。(四)学科建设迭代升级,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树立“以学科为龙头”理念,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明确重点建设学科,打造一流学科平台体系,加快构建应用型学科集群,获批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省一流学科。组织谋划高质量科研成果集成和靶向培育,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取得新突破,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全校教师发表三大检索、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226篇,同比增加67%,出版专著12部,古籍整理3部,译著、编著3部,专利授权9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以第一单位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做大做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成功入选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学校。(五)人才生态持续向好,师资队伍展现新活力围绕大力引进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精心培育人才“三位一体”,紧密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和地方产业需求,着力于省级以上人才、海外优秀博士和应用型人才引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修订柔性聘用人员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兼职外聘教师队伍效能。优化应用型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校企双进引才机制。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49人,公开招聘管理岗与教辅人员26人,有效补充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队伍。遴选聘任“苕溪学者”12人,激发人才队伍潜力,加快推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统筹推进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中层干部9名、科级干部19名,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六)校地合作扩容提质,社会服务打造新优势落实“湖州学院姓湖州、湖州学院兴湖州”的基本办学理念,坚持“湖州所需、湖院所能”,研究出台《湖州学院“兴湖州”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实施“六大专项行动”,积极赋能“六个新湖州”建设,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湖州场景。积极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成立“西塞山新能源研究院”等4个科研机构,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主办第三届湖学与江南儒学学术研讨会,传承发扬新时代湖州人文精神。推出“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扩大微专业建设力度,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合作企业输送96名优秀专业人才。根据湖州各县区的产业布局,新增15支服务地方科研团队,新建14个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服务湖州三县两区及周边区域企事业单位100余家,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8项。横向课题签约合同总经费1402万元,较去年提升25.5%,其中百万级以上项目4项。(七)开放办学走深走实,合作交流汇集新资源构建校地、校企、校校协同育人模式,深度开展校际交流合作,启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第二校园交流学习项目,整合吸纳优质教育资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对外开放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派出两个代表团应邀分别赴美国、日本、德国、塞尔维亚4个国家的9所高校访问并达成合作意向,与芬兰东南应用科学大学等5所国外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出6项学生寒暑期交流学习项目,加快学校国际化办学步伐,开启学校教育国际化新篇章。千方百计争取教育资源,积极拓宽社会捐赠渠道,全年筹措社会捐赠295万元。(八)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服务保障跃上新台阶高标准推进新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加快新校园图文标识、景观环境、路桥楼台的命名设计,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和氛围。聚焦智慧校园六大核心场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生活、评价及社会服务的智能升级。全面开展新校园3.5亿教学教辅设备设施采购,加速推进校企合作信息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2024年学校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461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395万元,图书资料及数据库采购金额较去年增长近3倍,更好地保障了师生工作和学习需要。以建设“百年高校”的责任感使命感,全力以赴推进学校新校园建设,目前新校园工程项目全面结顶,已经进入内部装饰装修及市政景观施工阶段,争取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新校园建设任务。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基层党建的质量还不高,品牌打造还不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足,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力度还不够大;(二)全面从严治党还需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不够;(三)干部队伍的数量、质量均有待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总体比较困难,实验实践条件比较简陋;(四)校园安保人防技防物防的配备还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有待突破;教学科研标志性成果还不够等 |
四、下一步打算 | 2025年是学校“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新校区搬迁使用的启航之年,也是“十五五”事业的谋划之年。2025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进一步强化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为重要抓手,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推动学校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为早日建成“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全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加快打造“重要窗口”,奋力创建“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面对“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关键指标,各项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冲刺期、攻坚期和决战期。全校上下要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谋划好明年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和落实举措,全力以赴下好“十四五”收官棋,为学校“十五五”打下坚实基础,确保实现良好开局。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03月27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开办资金变更。 |
相关资质认可 | 无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