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湖州市外国专家服务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王国洪 |
住所 | 湖州市龙王山路1236号 |
开办资金(万元) | 10.00 | 经费来源 | 财政全额补助 |
年初数(万元) | 4.71 | 期末数(万元) | 3.62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参与拟订全市引进国(境)外智力规划和政策;引进全市国(境)外人才智力及重大事件;协助编制全市引进国(境)外先进技术、管理专家年度计划,参与有关项目及全市出国(境)培训的审核和转报;组织实施国(境)外智力引进成果的鉴定、评估和推广工作。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500585000486W | 举办单位 | 湖州市科学技术局 |
开展业务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市科技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以加快建设创新湖州为目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有机融合为关键路径,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人才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一、执行本单位章程的情况:加快打造教科人一体贯通改革标志性成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贡献科技力量。无内设机构。二、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强载体,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二)建机制,推动教科人融合贯通(三)优服务,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强载体方面:一是建设南太湖科创走廊。以西塞山科学谷为核心区建设南太湖科创走廊,推动纳入省科创走廊体系。支持高新区提质增效,加快调整四至范围,鼓励建设中试熟化、产业应用等平台,打造协同联动的创新发展共同体。推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提档升级,建设专业型孵化器。二是实施科创平台攀高行动。制定重大科创平台提质发展清单。工控全重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工控系统安全大装置、联合中国钢研推动国家纯氢冶金重大项目落地湖州;地信实验室加快打造时空计算平台等6项标志性成果;支持西安交大中子实验室加快组建国内首个硼中子临床治疗中心;支持湖师院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以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来引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三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深化“一院一园一公司一基金”可持续发展运营模式并在全市复制推广。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平台,孵化企业、转化科技成果、集聚科研人才。出台《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坚持“谁发展好就支持谁”激励导向,建立科创平台KPI星级评价机制,不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建机制方面:一是建立人才“双融双聘”机制。建立人才“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校地融合、产教融合“双融”模式。开展人才“双聘”,组织实施企业首席科学家、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百人入企”计划,推动校院企人才“双融双聘”达100人。二是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建立“平台+高校+企业(用户)+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聚焦八大新兴产业,配备一个人才团队、牵手一家重点企业、服务一个重点产业链。推动重点企业联合在湖高校院所,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比如,我们联合工控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200-500万/年,定向支持在湖高校、企业、人才攻关项目20个以上。三是建立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支持企业科技人才创新发展,面向企业征集需求并凝练技术攻关任务清单,推行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模式,推动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企业牵头重点科技项目占比80%以上。四是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和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等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建立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建设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运营“成果池”,深化“先用后转”改革。探索湖州工控院“全部赋权+约定转化地”模式,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湖州产、湖州用”。突出“能力+贡献”鲜明导向,完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优服务方面:一是推动仪器设备共享。以科技创新券为引导,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同步建立专业化技术队伍提供创新服务,以市场化运营来反哺仪器设备投入和更新。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链条,实施“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扩面提质,认定市级研发平台,培育省级研发机构,争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入省创新能力500强名单,推动规上工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40%,研发活动率达35%。三是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培育上线科技型企业评价平台,评价结果作为银行授信依据。新增政府性融资担保5亿元。推动重点科创平台顾问全覆盖。鼓励开发创新积分贷等信贷新产品,争取全年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达1200亿元以上。四是打造科技成果“淘宝网”。深化与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合作,共建西塞山新质生产力研究院,搭建未来产业一体化科技服务平台,打通“为场景找产品”“为产品找场景”的实践路径,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是科研机构自我造血能力还不够强。二是人才交流机制还不够灵活。三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还不到位。 |
四、下一步打算 | 一是全力以赴抓国省级人才指标。围绕产业引人才,争取全年入选国省级人才项目及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居全省前列。深化“一人一策”到岗方案,推动国省引人才到岗数量有显著增长。二是攻坚破难抓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高校院所和创新领军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机制,推动用人主体主导人才评定放权改革。争创科技特派团助力青年入乡发展省级改革试点,推动人才有序流动,下沉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省自然基金委探索共建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推进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保卡融合集成改革,争创国家外国人才服务保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12月05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变更。 |
相关资质认可 | 无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