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湖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 法定代表人 | 齐溶青 |
住所 | 湖州市公园路80号(钱业会馆内) |
开办资金(万元) | 514.62 | 经费来源 | 财政全额补助 |
年初数(万元) | 270.37 | 期末数(万元) | 514.62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指导全市地上、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负责考古调查、修缮抢救、发掘与研究、宣传交流、活化利用等工作。承担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管理及相关协调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500072880350N | 举办单位 | 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开展业务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湖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共有内设机构6个,分别为办公室(党建办)、考古部、文保部、项目部、信息部、科技部。2024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努力压实责任、竭力夯实基础、奋力壮实骨架,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践行文物工作“二十二字”方针,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努力做好文物宣传活化利用,助力“文博强市”建设。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一、强基固本,推动职能转型升级。夯实文物考古研究所建设基础既是上级部门赋予的使命任务,也是全所阔步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擘画蓝图,构建发展框架。为尽快申报和取得考古发掘资质,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引进3名具备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资质的专业人才,根据《考古装备及设施配备导则》要求,积极对接购置专业设施设备的经费,协商选址符合藏品保管、文物修复、行政需求的新办公场地。(二)深挖价值,开展学术研究。为适应学术业务并举、研究指导同频的发展需要,依托所藏文物开展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所藏两汉六朝时期砖质文物,精选200余块,完成《零砖碎史-湖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砖集萃》初稿,待出版;总结提炼2009年以来主动性修缮古桥77座的工作成果,策划原创性展览“津桥广通--湖州古桥修缮项目实施十五周年纪念展”,为后续古桥复兴提供方法经验;持续对飞英塔、潘公桥、潮音桥和铁佛寺铁观音等重要文物开展倾斜沉降、位移形变、氧化锈蚀等科技监测,为后续保护和研究积累数据支撑。(二)探索路径,拓宽工作平台。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施家桥互通、S213省道吴兴滨湖大道至南浔潘家湾段沿线文物调查。参加西山遗址、毘山遗址、东山遗址、西塞山墓群、观音山隧道口古墓葬群、黄芝山地块等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超6000平方米,出土文物标本500余件组。根据《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要求复核拟出让地块16块,出具考古前置核查结果报告8份。为后续独立承担全市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检验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二、坚守底线,完善文物保护网络。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一旦发生意外损失难以估量,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线、红线、生命线。(一)立足人防。全所出动220余人次,实现辖区内60处文保单位巡查全覆盖,根据问题隐患开具巡查反馈单2份。配合文物处开展图斑核查及整改销号工作17处次,督导完成太湖溇港3处公路桥违规施工整改,以日常巡查为主,随机抽查、专项督察和交叉检查相结合的文物巡查机制日臻成熟。(二)强化物防。历时五个月完成飞英塔自1982年大修以来最大规模的保养维护工程,确保塔体结构安全,完成飞英塔导识系统迭代升级,提升参观体验,重新开放的信息被中央电视台、浙江省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完成民生工程兴福桥、永安桥、太平桥、妥帖桥等4座古桥维修项目,配合长东片区防洪排涝项目做好大钱节孝坊、杨渎桥、苞阳关锁桥的业务指导工作。(三)依靠技防。完成頔塘、锦峰塔、南山窑址、郎部公墓等4处省保单位的安防建设,胡瑗墓安防工程接入省“平安工程”平台,实现吴兴区、南太湖新区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安全监管100%覆盖。三、服务惠民,创新文物活化方式。文物资源合理利用,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作用。(一)坚持开放原则。直管文保单位面向公众开放,飞英塔自六月重新开放参观以来,参观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28%,门票收入增长26%。传统中国节、文化遗产日文物宣传活动受到广泛关注,猜灯谜赢文创等环节受到热捧。(二)坚持共享原则。依托“湖州文保”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推出“赏物”、“时节”、“现场直击”、“文物惠民”等系列图文推送131篇,及时宣传共享文物资源信息、文物工作动态,目前关注总数已超4000人。飞英塔保养维护、古桥修缮等4项工作被《浙江日报》《湖州日报》《湖州晚报》等媒体专篇、专题报道。(三)坚持公益原则。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以文物普查为主题的研学营活动,旨在通过研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在公众范围内宣传推广“四普”工作,同时激发广大青少年关注文物、关爱文物。四、服务大局,推动四普相关工作。根据中央、省市“四普”工作统一部署,组建由9名业务骨干组成的普查队,组织4人次参与国省两级普查业务培训,9人次参加全国文博网络学院“四普”工作线上培训。根据工作流程复核“三普”登录文物消失情况16处;摸排潜在文物登录点14处。七月起开展南太湖新区不可移动文物野外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111处外业普查和134处内业登录。通过提供图纸资料、派员指导等方式支援各区县“四普”工作,力争全市“四普”工作如期保质保量完成。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工作节奏仍有拖沓。今年各项重点工作点大面广,涉及部门多、资金量大,实际工作中存在衔接不够紧密、配合不够默契等现象,需制定严密细致的工作计划,加快工作进度,提升执行力。2.工作方法仍需更新。文物保护实践中存在依靠土办法、老手段工作的现象,导致设计、招标、施工等工作流程,调查、勘探、发掘等业务技能难以满足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加强团队协作和配合,打造更有效率更为规范的工作环境。3.人才梯队不够健全。整体人才队伍偏于老化,90后人才梯队面临断层,后备人才较为薄弱。古建筑保护、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专业人才均存在缺口,需要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青年骨干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形成积极浓厚的学术氛围。4.物资配备不及时。文物考古研究所亟需独立的办公场地、专业的技术装备,目前限于资金投入仍在接洽中。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科技保护、加固修缮需要较大物质投入,2025年古桥修缮专项经费仅能完成1座古桥修缮工作。 |
四、下一步打算 | 1.完成职能重组。对接有关部门完成办公场地搬迁及设备采购工作。面向未来招聘专业精湛、业务熟悉的考古人才,推动文物考古研究所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为申请团体考古领队资质积累物质和人才基础。2.守护文物安全。加大织密县区文物巡查网络,文物安全检查督导常态化、系统化。完善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钱业会馆、潘孝墓监管平台,纳入省级“平安工程”项目。持续对飞英塔、铁佛寺铁观音、潘公桥、潮音桥等重要文物开展科技监测,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红线和生命线。3.开展文物修缮。启动陈英士墓、钱业会馆等重要文保单位维修工程。确定2025年度古桥修缮名单,对长超龙兴桥实施修缮工程。4.推动文物普查。根据市普查办统一部署,完成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外业调查工作,适时转入第三阶段资料整理、文物认定及公布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对区县文物普查工作予以指导和支援,确保全市“四普”如期保质保量完成。5.服务城市建设。保障三县三区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材料审核与现场复核工作;配合省考古所完成重大项目所需的文物勘探调查、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文物力量。6.增强研究能力。整理所藏出土文物标本,编写子城城墙遗址、凡石桥遗址、塔地遗址考古报告。汇编研究墓砖、碑刻等文物资源,出版相关图书图录。开展大青山西侧至西苕溪支流唐至五代时期青瓷窑址调查,编撰调查报告。启动古桥钢结构支撑研究课题,为古桥修缮积累工作经验。7.优化人才队伍。着眼于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展需要,招引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专业人才。选拔推荐年轻干部参加省市业务技能培训,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8.创新活化宣传。做好飞英塔、钱业会馆等文保单位对外开放日常和安全工作。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传统节日开展文物活化利用等宣传。持续经营好“湖州文保”微信公众平台线上阵地,对外公布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等最新成果,讲好湖州文物故事。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09月19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换领。2024年12月06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变更。 |
相关资质认可 | 无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