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每一段拼搏的时光都值得铭记,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在闪闪发光。这个盛夏,吴兴大地处处涌动着“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奋进热潮,部门比服务、镇街比实绩、企业比发展、干部比担当、群众比风尚,处处都是铿锵有力的昂扬步伐,展现出气势恢宏的赶超画卷。
今年以来,吴兴步履昂扬、乘胜前行,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55.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4.2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44633元和30422元,这些关键指标均实现稳步增长,谱写了一曲团结奋进、勇毅前行的城市赞歌,生动描绘出全域实干争先的壮美画卷。
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新起点,吴兴召开区委五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细致谋划思路举措,提出“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项目”这一工作主基调,坚定不移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以项目之“进”支撑发展之“稳”、引领创新之“变”、筑牢先行之“基”,把智慧和力量全面汇聚到谋发展、抓项目的火热实践中,努力以实干实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吴兴新篇章。
辉煌篇
项目双进跑出加速度
在吴兴区东林镇,得益于高效制定的电力专线施工方案,今年总投资15亿元的零跑汽车动力电池包项目迎来新进展。目前企业产线设备已提前进场,计划9月将进入投产阶段,形成年产38.4万套车载电池、72万套电源的生产能力,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突破60亿元。
今年以来,吴兴项目双进跑出加速度,牢固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工作理念,组建由10名区领导领衔的五大领域招商攻坚组,成立区投资促进中心,构建镇街、国企、部门一盘棋招商格局,新引进德尔智能制造、俄罗斯 ATOM 汽车等亿元以上项目52个,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33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吴兴制定项目“五张清单”,每月召开项目双进例会,全量梳理、滚动更新、逐个攻坚,新入库投资项目96个,零跑汽车、鱼尾科技等12个优质项目实现当年备案、当年开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其中制造业投资、建安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8.6%、16%、49.4%,3项数据均列全市第一。
创新引领赋能新发展
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吴兴高新区连续两年荣膺浙江省委“年度综合考核先进单位”,人才科创基金制度重塑入选“省教科人一体改革”专项试点。积极创新校地合作模式,联合湖州师院成立全市首个教科人融合产业学院,联合暨南大学创业学院成立长三角创业基地,乡镇街道与国内知名高校工科学院实现结对合作全覆盖。
今年以来,吴兴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一重工长三角研究院启用,久立特材跻身全国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86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45 家。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体系建设,全市首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揭牌成立,8 家企业获评国家先进级智能工厂,10 个项目入选省级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
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吴兴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 25 家、博士创新站 35 家,获评全省“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建设计划试点。坚持青年人才招引和技能人才培育协同发力,建成7.4万平方米青创空间载体,新引进青年大学生 4353 人,新增技能人才 6397 人、高技能人才 2021 人。
改革开放攻坚不停步
不同经营主体的“埭溪汤包”在湖城的门店超过百家、以“织里童装”命名的品牌集合店在泰国曼谷开业、“东林柳编”牵手潮玩挂件……根据吴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区创新培育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已达17个,产品涉及20余种。
今年以来,吴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区属六大国企重组整合,加快落地“335”平台架构,文旅、东城集团获“AAA主体信用”评级,国控、国投集团获“双AAA 主体信用”评级,国投集团发行全省首单科创债。
全面铺开营商环境“有感一件事”改革,市区一体承接“小过快处、类案同罚”国家试点,新增省级及以上改革试点 38 个,4项改革做法在省《竞跑者》刊发,3项改革经验实现全国复制推广。
打好“稳拓调优”组合拳,出台外经贸专项政策,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展会 61场次,培育出口超千万美元龙头企业20 家,外贸出口增长 7.1%,实到外资 6529 万美元。持续提升物流装备、美妆、童装3项特色产业的“外向度”,物流装备产业获“全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试点”,童装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入选“省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开展促消费活动 30 余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3%。
城乡风貌蝶变换新颜
今年,吴兴编制全省首个区县级农业空间利用规划,“多田套合”率提升至 94.4%,承办全省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科学谋划南太湖融合示范、西塞山创新实践2条“县城一中心镇一重点村”发展轴,织里镇入选“省级中心镇”,义皋村和妙山村入选“省级重点村”,“滨湖六村”入选全省片区组团发展典型案例,乡村振兴实现省考“两连优”。
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提质,吴兴3个片区列入“全省城市更新重点项目清单”,小西街获评“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全面提升湖州高铁东站运营管理水平,开通以来累计接待旅客超165 万人次。
跨省生态联勤模式获评全省典型,吴兴“环评与排污许可衔接改革”实现全省推广,再夺“五水共治”大禹鼎。新能源船舶、纯电动化工程运输车推广使用,全省首条绿色内河航运示范廊道常态化运营。国内首个“自然伙伴计划”国际交流中心落地吴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在吴兴安家,“吴兴—云和山海协作共富产业园”入选全省“发展飞地”参考样本。
民生优享厚植幸福感
位于吴兴东部新城的草荡漾路与小山路交汇处,乌山邻里中心项目的建筑围挡最近被全部拆除,一座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新型商业综合体完成竣工、展露新姿。据介绍,乌山邻里中心总投资约5亿元,内部设有近2000平方米的无柱大厅,大厅的平均高度达约19米,未来将规划设计一处“智慧农贸市场”,进一步满足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所需。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打造2个省级零工市场,精准帮扶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新增城镇就业 1.3 万人。
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在全省率先推广中小学AB餐供应全覆盖,入选“全省首批托育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在全市率先实施工伤事故“快办快报快结”改革,工伤认定提速 90%以上;积极推行养老机构“一床一码”智治模式,获批省级普惠养老服务、家庭健康促进项目试点。
持续丰富文体服务供给,启用湖州国际红土网球中心,承接举办 CTA1000中国网球巡回赛等高级别国际职业网球赛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迭代“141”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区镇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奋进篇
历史的车轮,在砥砺奋进中滚滚向前;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徐徐铺开。
作为湖州主城区、首位区,接下来吴兴区将深刻学习领会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尤其是“用项目说话”“聚焦落实”的核心要求,以项目之“进”支撑发展之“稳”、引领创新之“变”、筑牢先行之“基”,坚定不移地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坚持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项目”作为工作的主旋律、主基调,举全区之力打好项目招大引强、落地见效、问题化解、政策争取、谋划储备五大攻坚战。
——在项目招大引强上攻坚突破,以最强合力聚势、最硬打法破局、最优服务提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项目招引是当前的头等大事一号工程,坚持一切盯着项目干、一切围着项目转,营造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全面招商的浓厚氛围,加快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在项目落地见效上攻坚突破,在攻坚开工转化、提速建设放量、决胜达产增效上狠抓落实,推动实现“每周有进度、每月都变化”。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坚持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能多则多,以“拿地即开工、开工即投产”的攻坚姿态,全力推动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快落地、快建成、快达效,切实把项目实物量转化为有效投资量、经济增长量。
——在项目问题化解上攻坚突破,紧盯痛点强纾困、疏通堵点畅机制、破除卡点优保障。当干部最大的责任就是要解决问题,抓新项目是显绩,解决历史问题更是潜绩。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秉持“新官要理旧账”的责任感和“对历史负责、对发展负责”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下深水区,全力破解项目推进、企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在项目政策争取上攻坚突破,做实研究申报、做深前期准备、做精闭环管理。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潜力来自项目招引,而最快的增量来自政策争取。树立“人人争当先进、事事争创一流”的理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全区掀起“争项目、争资金、争试点、争荣誉”的“四争”热潮。
——在项目谋划储备上攻坚突破,聚焦战略方向谋划项目、围绕产业导向集聚项目、紧扣市场投向挖掘项目。树立“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结合全区“十五五”规划编制,精心谋划一批质量效益优、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以项目为王之笔 绘实干争先之卷
听,这是吴兴谋求蝶变的铿锵步伐。
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从创新潮涌的科创平台到阡陌纵横的美丽乡村,一幅以“项目为王”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吴兴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项目”的全新姿态,努力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生动注脚。
看,这是吴兴奋勇争先的扎实成绩。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455.8亿元,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领跑全市,52个亿元以上项目接连落地,12个优质项目实现“当年备案、当年开工”……数据的背后,是吴兴人“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是招商攻坚工作人员尽锐出战的拼搏身影,更是“部门比服务、镇街比实绩、企业比发展”的实干生态。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蝶变的密码,藏在创新驱动的裂变效应中。三一重工长三角研究院启用的智慧灯火,久立特材中试平台的技术突破,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未来图景,无不彰显着以创新“关键变量”撬动发展“最大增量”的战略定力。
吴兴的实践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项目的累积、创新能量的聚合、民生实事的叠加。当每一个镇街都成为“赛马场”,每一名干部都化身“竞跑者”,每一家企业都争当“弄潮儿”,中国式现代化的吴兴篇章必将更加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