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近日,一条到账短信,让午休中的湖磨陶瓷研磨液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维志瞬间精神起来:“300万元到账了,这张证挺值钱!”
姚维志口中的“证”,正是被工业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排污许可证。这个绿色封面的小本本,清晰标注着企业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指标虽不多,但轻松贷到了300万元,利率还低,资金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姚维志欣喜地说。
在姚维志和其他湖企负责人眼中,这张证早已不是单纯的环保许可,而是能撬动真金白银的“绿色资产”。它如同土地、厂房、设备一样,成为企业重要的固定资产。更关键的是,它是进入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的“通行证”。除了作为合法排污的凭证,持有者还能用它申请贷款或进行抵押融资。
“这可是‘香饽饽’!”姚维志感慨道。然而,这张证的“含金量”被普遍认可,并非易事。他见证了排污权从被企业“排斥”到争相拥有的转变历程。
时间回溯到2008年,湖州成为浙江省首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地区之一。“环境资源要从无价变有价,这个弯转得可不小。”姚维志坦言。当时,新企业新项目必须购买排污权指标才能获批;老企业老项目,则需通过激励政策引导其缴纳有偿使用费以核定初始排污权,推行难度大。
在政府干部们“说破嘴皮、踏破铁鞋”的努力推动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逐步落地生根。排污权一旦被量化、定价,就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提高了污染行业的环保准入门槛。企业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主动减排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排污权,实质上成为了企业的发展权和竞争力。
看到了排污证的“含金量”,姚维志果断参与政府竞价,为企业独立购买了排污权,拿到了这本属于自己的绿色证书。为了进一步减少排放、用好指标,去年他又投入1000万元引进了新设备。
这张证带来的远不止融资便利。在“持证减排”的驱动下,湖磨陶瓷去年与湖州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参与的“高精密抛光系统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并成功拿下了国内行业头部企业的大订单。“值!”姚维志算的是长远账,“新贷的300万元将投入干强剂的研发。目前我们占据国内10%的市场份额,目标是要冲击20%!”
自2008年试点以来,湖州已实施三轮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现了区县区域、五项主要污染物指标、重点工业排污单位“三个全覆盖”。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已累计发放排污权抵质押贷款111笔,总金额超8亿元,有效盘活企业手中的“绿色资产”。不仅如此,湖州率先开展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企业间也可以交易排污权,目前市域内完成的119笔交易金额达1.77亿元,还创新推动全省首笔跨地市交易、交易金额201.57万元。
“这本‘绿本本’的市场大着呢,今年将启动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探索。”市生态环境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