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水养出“万元鱼” 一条链守护“舌尖鲜”
7 月 9 日,德清县乾元镇幸福村的“共富数字渔仓”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十几辆叮咚买菜的冷链配送车早已整装待发,车厢内满载着通过生态循环水养殖技术培育的新鲜鲈鱼,即将开启配送旅程。
当天,德清县“共富数字渔仓”正式开仓运营,配套的叮咚买菜水产“一公里深”战略也同步启动。这一双重举措的落地,标志着来自源头产地的安全生态水产品,将通过更高效、更便捷的供应链体系,跨越中间环节直达千家万户的餐桌,使更多人能轻松享用到新鲜优质的水产食材。
“共富数字渔仓”集产地仓、暂养池、吊水仓、销售仓于一体,融合物联网、光伏发电、循环水养殖等前沿技术,构建智慧渔业生态系统,探索渔业转型“德清路径”。
24小时“活鱼鲜达”
走进“共富数字渔仓”看到,这里没有传统鱼塘,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巨大的圆形“蜂窝池”。每个约30立方米的养殖水体,产出竟可比肩一亩传统池塘。
“我们采用了零排放低碳循环系统,提升空间利用率与养殖效率,为水产生长奠定了洁净的基石。”“共富数字渔仓”项目运营方庆渔堂董事长沈杰介绍,渔仓内的物联网传感器如同敏锐的“数字感官”,可实时捕捉水质、溶氧等关键指标,AI算法则化身智慧“管家”,精准调控每一个水体的环境参数。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上市销售前,成鱼会被移至清水槽池,经历为期10天左右的“活水吊养”——清水不息流动,全程不投喂饲料。沈杰揭示奥秘:“这样能有效清除鱼体内残留的泥腥味物质和多余脂肪,从而显著提升鱼肉品质。”专业检测显示,吊水工艺可使鱼肉蛋白质含量提升15%以上,脂肪含量降低约20%。
完成生态净化的成鱼,当夜便搭载叮咚买菜的专业加氧降温物流体系,飞往全国各地。“以往一条鱼从产地到餐桌要经过四五个环节,现在将环节压缩到了一个。”沈杰介绍,依托其高效的前置仓网络,消费者从下单到收货,最快可在24小时内体验到“塘口直达”的新鲜闭环。
“一公里深”穿透全链
面对消费者对“舌尖安全”的核心关切,叮咚买菜推出的“一公里深”战略,其精髓在于“一寸窄,一公里深”的垂直深耕——聚焦水产品安全,深入上游源头,以数字化手段赋能、重塑产业链条。
“我们计划在放心安全这个赛道上,用技术穿透产业全链条。”叮咚买菜首席商品官徐志坚介绍,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追溯鱼苗筛选、养殖全程、流通环节的每一步真实数据。同时,来自平台的海量消费数据实时反馈至上游,指导养殖端优化品种结构,精准匹配市场对“安全、新鲜、特色”的需求。
安全管控更渗透到每一个“毛细血管”。叮咚买菜创新推出“7+1”全链路品控模式,覆盖源头养殖、捕捞、暂养、吊水、运输等7大核心环节,外加一道全程溯源保障。通过推动源头工厂化、规范化、生态化养殖,实现每个环节品质可管可控可追溯。
“水产品安全和品质保障曾是传统渔业久治不愈的顽疾。物联网、AI、大数据等科技赋能养殖、供应链及零售场景,特别是‘共富数字渔仓’的‘仓养一体’创新,让我们携手叮咚率先构建起全链路品控体系。”沈杰感慨,这不仅为传统渔业开辟了崭新的升级路径,更以安全优质的商品重塑消费者信任。
此次战略落地带来的是实打实的效益跃升。据测算,“一公里深”战略实施后,水产品损耗率预计降低10%以上,运费成本下降约8%,安全与品质指标实现质的飞跃。
认养池托起共富梦
“共富数字渔仓”最具温度的创新,在于开创了“政府+数字化零售平台+科技企业+低收入家庭认养户”四位一体的共富模式,让数字红利惠及乡村。
“项目面向周边1700余户低收入家庭,推出‘渔仓认养计划’。”乾元镇介绍,认养户可通过“订单养殖+技术托管”模式参与其中——庆渔堂提供统一的技术管理、叮咚买菜锁定订单销路,农户无需担忧技术与市场风险。数据显示,一个鱼池每年可为认养户带来千余元增收,每个认养户认养上限10个池,意味着开通了一个稳稳的万元级增收渠道。
在规模化订单与数字化供应链的驱动下,“共富数字渔仓”依托叮咚买菜大数据构建起“以销定产”机制,极大缩短了市场响应周期,有效破解销售难;“四仓联动”配合强大的专业冷链物流网络,可有效降低运输损耗;保底分成的合作模式,则为低收入家庭抵御市场风险筑起坚实堤坝。“共富数字渔仓”9月全面投产后,近3000个智能“蜂窝池”将年产成鱼500万公斤、苗种2500万尾。
这是德清县坚持以项目赋能乡村振兴、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一个典型项目。今年上半年,德清共有在建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59个,累计完成投资13.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签约10个、开工11个、竣工4个,亿元以上现代农业项目签约7个、开工5个,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2亿余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