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来到长兴县和平镇吴村村的稻蛙种养殖基地,只见绿油油的稻子连成一片,长势喜人。一只只黑斑蛙活蹦乱跳,呈现出“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的“稻+蛙”立体生态种养殖生动景象。
稻蛙田被丝网分割成多个小方格,工人们正在给黑斑蛙喂食,成群的黑斑蛙在稻苗下“呱呱”地叫着,它们时而钻入稻田,时而上岸吃食,这就是“稻蛙共养”模式,它将水稻种植与黑斑蛙养殖有机结合,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基地采用‘村+企+低收入群体’的合作模式,鼓励低收入农户以‘股金+劳动’的形式参与基地运营。”和平镇吴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杨健说,目前基地吸纳周边13户低收入农户,每户年增收6万元。
眼下正值关键管护期,一场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丰收正在孕育。“我们养殖的黑斑蛙,有6个月左右的生长期,本月中下旬进行销售,一直可以持续到10月,主要销往江浙沪地区。”基地负责人余发明仔细查看蛙群长势,他说,“区别于传统的高密度养殖,我们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年亩产在600至750公斤,亩均增收超一万元。”
蛙护稻,稻养蛙。“稻蛙共作”是一种循环生态种养模式,黑斑蛙喜阴,爱吃稻田里的虫子,水稻可以为青蛙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黑斑蛙的粪便还能够作为稻田天然的肥料,这样种出来的水稻不需施肥、不打农药,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不仅每月有一份工资收入,年底还有股金分红。”低收入农户黄大伯在基地上班,他高兴地说,“上班离家近,能照顾到家,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今年的新一批“蛙军”蓄势待发,即将跃上市民餐桌。与普通牛蛙相比,稻田间自然生长的黑斑蛙优势显著。它们以害虫为食,肉质紧实,风味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
“稻蛙共作”产值高,见效快。通过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