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之光点亮废弃物中的“宝藏”,当数字脉动重塑生态治理的肌理……南太湖新区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航标,在时代浪潮中奋力竞逐那片生机盎然的“绿”。
这里,每一寸土地的呼吸都与绿色同频,每一次发展的脉动都向生态致敬。创新,已成为新区“逐绿”征程上最强劲的引擎,驱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实践。
科技点金:废弃资源绿色转型
走进位于新区的湖州威能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危废处置中心中控室,可以清晰地在电子屏上查看危废处理全过程。“各类危险废物经高温焚烧及多重工艺处理,可以实现无害化处理。”该企业副总经理严斌介绍。
作为2019年落户新区的全市首家大型危废综合处置中心,威能环境集工业危废、医疗废物、病死动物焚烧处置,危废安全填埋及生活垃圾应急填埋于一体。自投运以来,企业累计服务超3400家企业,安全处置危废超21万吨。
公司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动能,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5%。“我们发现危废焚烧过程产生大量具有再利用价值的蒸汽。”严斌说,通过技术攻关,企业成功回收利用蒸汽余热,并通过管道输送给邻近企业,让危废变身工业生产的“绿”动力。自项目运营以来,回收利用蒸汽余热4.2万余吨,产生效益超500万元。
去年,公司投运铝灰资源化项目,年处理能力1.5万吨;今年又启动废弃耐火材料循环利用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威能环境正不断书写“点废成金”的新篇章。
威能环境并非孤例。深耕水处理的欧美环境、专注废聚四氟乙烯循环利用的澄泰氟塑……众多企业正以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推动各类废弃物上演一场场“绿色蝶变”。
数字织网:迈向环境智治新局
螺旋桨声划破长空,无人机从新区楼顶机巢腾飞,将城市运行态势实时回传指挥中心——这正是新区15座“天眼”编织的全域覆盖网。“原本需几十分钟的河道巡查,现在5分钟即可完成,通过AI分析,出现异常情况我们立刻就可以发现。”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刘新成指着实时画面说。
近年来,新区以提升应急指挥能力为出发点,开展“低空+”应用探索,打造“全域低空网格化智能感知应急指挥一体化”项目,实现无人机全覆盖、自动化巡查,推动治理从“地面”向“空地一体”延伸。
天空织就监测网,地面治理同步革新。近期,新区某餐饮店油烟疑似排放超标,新区数字城管中心即刻进行了预警派单。“以前靠人查效率低、盲区多。”现场执法队员边检查边说,“现在系统24小时盯数据,超标即派单,我们出动就是精准打击。”从预警、核查到整改、回传,流程一气呵成。这套覆盖835家商户的“云端哨兵”,构建起“预警—处置—追踪”闭环,为空气质量筑起智能防线。
从天空“鹰眼”到街巷“哨兵”,数字基因正重塑治理模式。无人机突破时空限制,油烟监测实现精准溯源,数据互联畅通协同。技术将被动响应转为主动预见,化经验决策为数据决策。这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治理变革——信息实时共享、问题精准定位、指令快速下达,数字赋能让环境治理跑出加速度。
机制活源:长效守护绿水青山
走进南太湖生态共治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生态要素一张图”正实时跳动着各类监测数据。“这张图涵盖水、土、气、林等8大类生态要素,汇聚1.2亿条数据,为动态监测与研判提供强有力支撑。”民警钱周豪介绍。
经过多年“生态警务”探索,去年10月,南太湖生态治理中心暨生态警务联勤共治中心成立。中心整合党政、公安、社会三方资源力量,聚焦水环境保护、涉水违法犯罪整治、水域公共安全、跨市域协同共治、生态守护人才培育五大领域,开展专业化治理与建设,成为守护南太湖万顷碧波的中坚力量。
随着“生态警务”实践深入,南太湖法院依托一体化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同步破解司法修复难题。
同时,南太湖法院创新设立“生态修复管理人”制度,由湖州新能源云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函韵团队负责涉案生态修复的组织、监督与验收工作,以专业管理提升修复水平,确保生态修复有序高效。
如今,在南太湖新区这片热土上,每一次废弃物的“点金”、每一处“天眼”的覆盖、每一项机制的创新,都在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驱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航程,驶向更深邃的绿意与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