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历史规划 > “十一五”规划
索引号:   E95417299-1/2006-00311 成文日期:   2006-05-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无 发布机构:   湖州市人民政府
湖州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21-12-16 09:36:57

 

水利发展规划是政府主导编制并组织实施的重要规划,是政府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履行水利公共服务职能、指导水利发展和改革、确定水利重大工程布局和建设安排的重要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水利工作,特别是1998年以来,湖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大力开展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99630”特大洪水之后,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为架构人水和谐的社会并站在保一方百姓安宁、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治水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水利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轮治太”及城市防洪一期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千库保安工程”进展顺利,老石坎、对河口等大型水库除险加固相续竣工,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按计划实施;“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则以每年建设250km“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以每年改善15万人的速度稳步推进;通过“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的展开,灌区渠系进一步得到配套完善,农业节水工程得到有力推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及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水利科技、水利管理和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依法治水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其间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水利规划。水利“十五”计划总体进展顺利,也为“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湖州市委提出了要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我市水利发展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水利发展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必须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做好湖州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落实国家和省、市发改委关于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湖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加强我市“十一五”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湖政办发〔2004102号转发)以及已有的流域、区域水利规划,在全面分析评价我市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为强化政府水资源管理职能,保障全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根据我市水利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经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编制了《湖州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我市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任务,提出了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重大项目安排,以及完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和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1 “十五”水利发展回顾 4

1.1 水利发展成就 4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2 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5

3 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6

3.1 指导思想 6

3.2 基本原则 6

3.3 总体思路 7

3.4 水利发展目标 8

4 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重大项目安排 10

4.1 总体布局 10

4.2 重大建设项目安排 12

4.3 非工程措施 14

5 投资测算 25

5.1 投资测算 25

5.2 年度实施计划 26

6 保障措施 27

图:

1、杭嘉湖地区流域水系图

2、湖州市水利建设重点工程现状图

3、湖州市水利建设重点工程规划图(2006-2020年)

4、湖州市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重点工程分布图

5、湖州中心城市防洪工程总体布置图(2006-2020年)

6、湖州市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水库工程布置图

7、湖州市主要河道分布图

8、湖州市圩区规划布局图

“十五”水利发展回顾

1.1 水利发展成就

我市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水利工作,特别是99630”洪灾过后,市委四届四次会议专门作出《关于加快水利建设的决定》。“十五”期间我市水利建设、管理、执法、机构改革、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国家有关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和治水新思路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的进展。“十五”期间全市水利总投资近40亿元,基本完成一轮“治太”和城市防洪一期工程建设,开展大中型水建设,加快推进“千库保安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了“西部山区上拦中固,导流入湖;东部平原西控山洪,北排入湖,东排入浦,城镇设防”的防洪框架,大大增强了洪旱抗御能力,同时还拉动了南太湖地区经济、旅游业的开发,改善了水环境,从而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市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同时,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保护力度、水资源管理工作、小水电的开发和管理、防汛防旱工作、水利规划、科技工作、水利体制改革、建设资金多元化筹措机制、工程建设管理程序、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平、自身建设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1                  “十五”期间水利投入汇总表               (万元)

市、县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合计

市区

22627

37997

38652

34837

36337

170450

德清

8579

22776

27283

26305

15710

100653

长兴

6410

11698

14030

14959

9170

56267

安吉

6509

10573

16824

15900

21180

70986

全市合计

44125

83044

96789

92001

82397

398356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总量将实现翻两番,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对水利、水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水利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制约。目前水利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整体防洪减灾能力仍然偏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水环境承载能力偏低、水利管理体制和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等。

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水利建设事业也将从防洪、灌溉为主的传统水利逐步转向以防洪保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保护并重的现代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水利提供饮水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保障;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水利发展中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构建节水型社会、和谐社会,要求水利在保障公共安全、支撑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撑;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我市在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水利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水资源实际承载力出发促进人水和谐、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空间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水利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坚持科学、公开、民主、依法行政。

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3.1 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把握好编制原则。统一对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更新发展观念,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把湖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水利问题。

2、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障碍。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统筹发展的原则,解决好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5、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

3.3 总体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服务于我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的要求,以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为手段,我市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为:统筹三大关系,构筑四大体系,实现五大转变,建设完善六大工程。

统筹三大关系:即统筹防洪安全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的关系,统筹水利建设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关系,统筹防洪工程建设与水生态环境恢复的关系。

构筑四大体系:即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调控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现代化管理和调度体系。通过建设四大体系,实现对洪水、水资源的有效调控和水生态环境的生态修复,做到“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以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五大转变:即实现治水理念由防洪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水利投入由政府投入为主向政府引导的多元化投入转变,水利设施由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重转变,水利工程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水利管理由重微观业务管理向重宏观职能履行转变。

建设完善六大工程:即实施环湖大堤后续工程;完成老虎潭水库和合溪水库2座大中型水库建设;启动东、西苕溪防洪后续工程和长山河延伸扩大工程3条骨干排水河道工程;大力完善湖州中心城市、德清武康、长兴雉城、安吉递铺4座城市防洪工程;推进水库保安达标、河道整治、饮用水、节水灌溉、圩区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5项农田水利工程;探索建立加强洪水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水域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推进水利体制改革、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等6项非工程措施。

3.4 水利发展目标

3.4.1 防洪目标

按《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待批)和《杭嘉湖地区防洪规划》,主要干流堤防应全面达标,即:湖州中心城市能防御100年一遇洪水,中小城市能防御50年一遇洪水,中心镇能防御20年一遇洪水;圩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10年一遇;山丘区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和人居密集段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及主要塘坝全部得到除险加固。

3.4.2 节水目标

基本完成现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骨干排灌泵站改造,全市计划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从现在的0.55提高到0.6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现在的40%提高到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含火核电)从现状的140m3降到70m3;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控制在12%以下;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55%

3.4.3 供水目标

全市新增年供水能力2.53亿m3,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主要集镇供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明显改善50万农民饮用水条件,乡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凤凰水库、老虎潭水库、合溪水库等工程相续建成并发挥效益。

3.4.4 水环境和生态治理目标

全市主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8%以上;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小水电资源开发、“万里清水河道”基本完成。

3.4.5 水利信息化建设目标

基本建成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水利自动调度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步形成现代化采集、评价、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水利信息共享,并使全市水利信息化水平与全省信息化水平相匹配。

3.4.6 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

洪水管理目标:建成湖州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制定主要江河的洪水风险图,完善主要江河洪水调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洪水风险管理和洪水保险为基础的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制度;建立洪水影响评价制度。

水资源管理目标:建立促进全面节水的用水管理体制,完成用水总量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探索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初步实现对主要河道和地下水的有效监测。

水资源保护目标:建立全市水质监测网络;完善主要河道水功能区划,建立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制度,通过核定纳污能力,对入河排污总量进行控制;规范入河排污口审核检查,建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建立地下水监测、管理制度;增强应对水源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水土保持管理目标: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加强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有效监管,重点加大对石矿开采和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管,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加强水土保持监测。

水利工程管理目标: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逐步达到工程管理信息化;运行操作规范化、自动化,维修养护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工程管理标准化,生态环境优质化,以全面提升水利工作的社会形象。

建立节水型社会目标:大力推广节水型社会试点,探索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节水受益、浪费受损的节水管理机制。

水利改革目标: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基本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筹资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重大项目安排

4.1 总体布局

根据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以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牢固树立节水就是减污的理念。积极推进《关于加强太湖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杭嘉湖地区防洪规划》、《湖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实施,不断提高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调控能力。以现有骨干工程为基础,注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根据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进一步修建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逐步完善水工程体系,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防洪、供水、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等综合效益。

4.1.1 防洪减灾

按照《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待批)、《杭嘉湖地区防洪规划》的布局,以实施“二轮治太”工程、城市防洪工程、水库保安达标工程、圩区整治工程和防御山区小流域突发性洪水为重点,以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为目的,通过流域性控制工程和堤防、蓄滞洪区工程的加固、配套、完善相结合,全面提高我市防洪排涝标准,逐步实现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

4.1.2 水资源调控

饮用水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水源工程和供水工程建设为重点,统筹兼顾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用水;实行开源节流保护并重,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平衡;推进城乡供水事业协调发展,使全市水资源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探索建立高效的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4.1.3 水生态环境保护

河道整治建设和水土保持为重点,加强河湖水域和出入境水质的保护管理。建立水质监测、超标预警、纳污总量控制等水环境保护制度;规范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和涉水事务管理,严防水质型缺水河段的扩大,使河道水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全面遏制,水环境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和质量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市相协调。

4.1.4 现代化管理与调度

水利体制改革、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域保护和水土保持管理、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水利科技创新为主要建设内容,以建立和完善职责明晰、权责利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手段,加强数字流域建设,实现水利信息共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管理、调度的现代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

4.2 重大建设项目安排

根据流域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我市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全市“十一五”规划水利工作重点,重大项目安排实现流域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及农田水利工程三大类工程的有效整合。

4.2.1 流域防洪治涝骨干工程

“一轮治太”初步形成的流域防洪排涝框架体系上,开展“二轮治太”工程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流域能防御不同降雨类型的50年一遇洪水,同时使重点工程建设的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至2020年全流域能防御不同降雨类型的100年一遇洪水,如再遇1999年特大洪水时,也能确保流域重点保护对象防洪安全。流域防洪以“上蓄中滞,导流入湖;太湖滞蓄,加固大堤;平原围圩,强化城镇,河道整治,排涝入江”的总体思路,重点做好环湖大堤后续工程建设,加固环湖大堤、拓浚入湖港、实施长兴平原防洪工程,提高环湖大堤防洪标准和杭嘉湖平原引排水能力,有效实施洪水资源化利用和环太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老虎潭水库和合溪水库,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东西苕溪防洪后续工程和与南排工程相配套的长山河延伸扩大,充分发挥南排和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改善区域水环境。

4.2.2 城市防洪工程

大力完善湖州、武康、雉城、递铺等4座中心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逐步实施双林、练市、新市等10座中心城镇的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城市防洪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水系的沟通管理,重点做好“三港六岸”(龙溪港、旄儿港、长兜港)、“一湖六漾”(太湖、西山漾、长田漾、草田漾、西风漾、相几漾、和孚漾)的规划和保护,有效改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4.2.3 农田水利工程

通过实施“千库保安”为基础的水库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城乡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继续实施以“万里清水河道”为基础的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建设,积极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逐步加大以“千万农民饮用水”为基础的农村和城镇的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兴建老虎潭水库引水工程和老石坎赋石水库供水工程,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推进以“千万亩十亿方节水”为基础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快灌区节水改造的步伐,不断提高水利用率;大力推广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平原圩区整治建设为基础的农村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坚持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建成与经济发展和自然和谐共处相协调的水利保障体系。

“十一五”计划实施水库保安达标50座,计划投资0.96亿元;河道整治1739km,投资5.72亿元;兴建农村饮用水工程32处,使全市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投资2.50亿元;实施老虎潭水库引水工程,投资为2.02亿元;新增节水灌区29个,投资2.30亿元;实施中小格局圩区365.9km2,工程投资5.06亿元;对20条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投资1.01亿元;新建小型水库2座,投资0.45亿元;生态修复面积217.68km2,其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57.88 km2,计划投资1.26亿元;建成水土保持监测站100个、水土保持固定监测点100个,计划投资0.20亿元,初步形成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并建立水土保持监测、预报系统,开始编制水土保持监测公报。

4.3 非工程措施

加强洪水管理,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长效节水机制和水价机制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约利用和高效利用建立水资源保护制度完善和健全以水功能区为基本控制单元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入河排污口登记制度和审核制度,加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和落实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与制度建设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开采管理制度加强水域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现有水域的监测、调研和统计工作,根据防洪排涝、水资源供需、水环境容量、生态功能需要,明确不同区块水域总体布局、功能、保护范围措施重点保护对象编制相应的水域保护规划以落实三同时制度为重点,抓紧抓实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执法检查、水土保持方案措施验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的征收与管理等,以规范水土保持行为,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面推进水利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权威高效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防洪、供水、排水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运行和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系改革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加强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水利工程管护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水利管理现代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防洪、防旱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水利信息化和水文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投资测算

5.1 投资测算

经初步测算,湖州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项目总投资为67.19亿元,其中:流域防洪治涝骨干工程计划投资34.15亿元、城市防洪工程计划投资10.03亿元、农田水利工程计划投资21.48亿元、非工程及保障措施计划投资1.53亿元,详见表5-1

51        湖州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投资汇总表           单位:亿元

序号

内容

“十一五”投入

2011-

2020

总投资

2006-2007

2008-2010

小计

流域防洪治涝工程

15.18

18.97

34.15

27.20

61.35

1

 环湖大堤(浙江段)后续工程

3.88

6.56

10.44

10.12

20.56


1)环湖大堤加固工程

0.60

0.60

1.20

2.65

3.85


2)入湖港整治工程

2.63

4.98

7.61

4.10

11.71


3)长兴平原防洪工程

0.65

0.98

1.63

3.37

5.00

2

水库工程

9.70

5.02

14.72

1.29

16.01


1)老虎潭水库工程

3.70

2.02

5.72

0.00

5.72


2)合溪水库工程

6.00

3.00

9.00

0.00

9.00


3)胜天水库工程

0.00

0.00

0.00

1.29

1.29

3

长山河延伸扩大工程

0.00

2.70

2.70

5.30

8.00

4

东西苕溪防洪后续工程

1.60

4.69

6.29

10.49

16.78


1)东苕溪整治工程

0.25

1.59

1.84

1.58

3.42


a导流港东大堤加高加固工程

0.25

0.00

0.25

0.00

0.25


b导流西岸堤防加固工程

0.00

0.75

0.75

0.75

1.50


c西岸圩区达标治理工程

0.00

0.84

0.84

0.84

1.68


2)西苕溪整治工程

1.37

3.10

4.47

8.90

13.37


a西苕溪干流拓浚工程

0.62

2.58

3.20

6.86

10.06


b晓墅港分支拓浚工程

0.33

0.12

0.45

0.00

0.45


c晓云斗滞洪区工程

0.00

0.00

0.00

0.42

0.42


d杨家浦港拓浚工程

0.40

0.40

0.80

1.00

1.80


e浑泥港拓浚工程

0.00

0.00

0.00

0.62

0.62

城市防洪工程

4.03

6.00

10.03

15.74

25.77

1

湖州中心城市防洪二期工程

1.22

0.89

2.11

12.00

14.11

2

德清武康镇防洪二期工程

0.70

1.68

2.38

1.00

3.38

3

长兴雉城镇防洪二期工程

0.17

0.44

0.61

0.93

1.54

4

安吉递铺镇防洪二期工程

0.45

2.00

2.45

1.48

3.93

5

重点城镇防洪工程

1.49

0.99

2.48

0.33

2.81

农田水利工程

10.26

11.22

21.48

30.87

52.35

1

水库保安达标工程

0.56

0.40

0.96

0.79

1.75

2

河道整治工程

2.23

3.49

5.72

4.40

10.12

3

饮用水工程

2.89

1.63

4.52

9.16

13.68


1)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1.68

0.82

2.50

0.84

3.34


2)老虎潭水库引水工程

1.21

0.81

2.02

0.00

2.02


3)老石坎赋石水库供水工程

0.00

0.00

0.00

8.32

8.32

4

节水灌溉工程

0.99

1.31

2.30

1.74

4.04

5

圩区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3.59

4.39

7.98

14.78

22.76


1)圩区整治工程

2.55

2.51

5.06

8.49

13.55


2)小流域综合治理

0.34

0.67

1.01

1.30

2.31


3)小型水库建设工程

0.00

0.45

0.45

3.72

4.17


4)水土保持工程

0.70

0.76

1.46

1.27

2.73

非工程及保障措施

0.67

0.86

1.53



1

水利现代化建设

0.43

0.36

0.79




1)水文现代化建设

0.23

0.16

0.40




2)防汛防旱指挥系统建设

0.12

0.10

0.22




3)水利信息化建设

0.08

0.10

0.18



2

水利规划前期经费

0.02

0.03

0.05



3

水利科技与人才队伍建设

0.02

0.03

0.05




1)水利人才队伍

0.00

0.01

0.01




2)水利科技投入

0.02

0.03

0.04



4

骨干工程运行管理费

0.20

0.45

0.65



合计

30.13

37.05

67.19

73.81

141

5.2 年度实施计划

根据十一五期间中央、省和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规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情况、可能采取的融资手段、优先政策、上级财政部门匹配的资金及其他融资投资集资的途径,拟定投资比例和年度投资计划。其中,省级以上投资13.44亿元,占20%;市县财政投入13.44亿元,占20%;地方自筹资金40.31亿元,占60%。

53              “十一五”分年度投资计划汇总表            单位:亿元

分项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小计

省级以上投入

3.19

3.19

2.35

2.35

2.35

13.44

市县财政投入

3.19

3.19

2.35

2.35

2.35

13.44

地方自筹资金

9.57

9.57

7.06

7.06

7.06

40.31

合计

15.94

15.94

11.76

11.76

11.76

67.19

保障措施

水利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需重视人才培训、水利规划和水利法建设,以形成全社会关心水、爱护水利、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氛围保障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要加强领导政府部门应把水利摆上重要位置实行目标管理牢固树立水法制意识推行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防汛行政首长和部门领导责任制的落实。

二要完善水利规划体系规划工作是指导和从事水利工作的基础、依据和龙头,事关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政策性、专业性、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强。十一五期间继续建立和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三要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科学制订水利投资政策

四要健全水法制法规体系强化水法制法规建设,强化依法行政能力,健全监督机制,规范各项水事活动,建立应对水利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逐步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管理、节约和保护等纳入法制轨道,不断提高水利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

五要推进科技创新,注重培养人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概念,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依托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发展水利

六要鼓励公众参与,社会共同实施水利发展规划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要加强规划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宣传工作为使规划实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在水利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公众意愿,提高全社会和公众对加快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度,保证规划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监督与促进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