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E95417299-1/2023-05981 | 成文日期: | 2023-04-0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人民政府 |
开展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千万工程”、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途径。自2018年以来,湖州聚焦高点站位、整体优化、以人为本、强农惠民四个重点,高质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两会上,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五年行动计划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打造“六个新湖州”和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按照省市部署要求,我市以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为重点整治范围,以“农用地优化提升、村庄优化提升、工业用地整治与优化提升、生态环境优化提升”为重点任务,通过“市级统筹谋划、区县深化落实”,完成了市级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五年行动计划和区县实施方案编制,并经市人大、政协审议,最终形成了市县协同推进的五年整治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已于4月3日,经市政府同意印发。
一、摸底数、补短板
积极对标紧密结合“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坚持“目标引领、差距管理”,紧紧围绕系统就城乡风貌美不美、农村人居环境好不好、耕地破碎、零散工业产业绩效高不高、公共配套全不全、农房闲置多不多、耕地保护到位不到位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内容进行现场调研和座谈摸排研究,通过调查,基本摸清摸实了我市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的家底,也找准了我市未来全域景观风貌提升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以及当前工作需要重点解决补齐的五个方面问题短板,即:一是要突出跨乡镇整治区引领,系统性破解“条块分治,缺统筹协同”,以往整治项目缺乏系统性、协同性,实施目标重工程、轻治理问题短板;二是要突出规划导向,着力破解“空间分散、缺规模集聚”,村庄用地图斑碎、分布散、配套不完善,及城市中永农天窗过多过细问题短板;三是要突出人地协调,着力破解“城乡倒置,缺流量盘活”、“34%的乡村人口占据65%城乡建设用地”、农房闲置比例高、人均指标全省最高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短板;四是要突出“亩均论英雄”,盘活存量,着力破解乡村工业点多面广、布局散乱和效益低下的“发展粗放,缺效益品质”空间品质问题短板;五是要突出耕地保护与布局优化,创新破解“‘两非’高企,缺推进动能”,耕地功能恢复有潜力、缺动力,高标田集中连片规模小问题短板。
二、定规划、明分区
紧紧围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总目标,规划通过划定以交通廊道为重点的21个整治片区,统领区县实施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我们谋划了“一带双溪、两轴三片”整治空间结构。“一带”即串联一体两翼的南太湖滨湖带;“双溪”即东、西苕溪两条联系中心城市、安吉、德清城区的重要水系;“两轴”即宁杭、沪湖十字形重要交通廊道;“三片”即北部山林片(长兴)、南部山林片(安吉)、东部平原水乡片(吴兴、南浔、德清)。在此基础上,以重要廊道(如沪湖、宁杭)、重要水系、滨湖片区、重要山体等特色要素为依据,统筹划定整治区21个,具体包括:
通道类(9个):包括7个交通通道类,是我们的重点示范片区,也是展示湖州全域魅力的最佳窗口,将优先推进、重点实施,具体包括宁杭高速沿线整治区、沪渝高速沿线整治区、沪苏湖高铁沿线整治区、商合杭高铁沿线整治区、申嘉湖高速沿线整治区、杭州二绕高速沿线整治区和318国道沿线整治区,规划从深入研究交通参与者视觉感受的角度,推进矿山修复、山林彩化、农田优化和节点景观提升,系统谋划通道沿线近、中、远景,打造一幅快慢共赏、城野交融的迎宾通道画卷;2个水系类,即西苕溪沿线整治区和东苕溪沿线整治片,致力推动生态、游览、文化结合,打造一幅湖山辉映的山水城市画卷。
滨湖类(4个): 即太湖滨湖带整治区,着力推进特色村庄、溇港圩田、滨湖风貌保护提升与现代产业培育,奋力打造一幅境业共生的溇港文旅画卷。
水乡类(4个):具体为京杭大运河沿线整治区、田园水乡片区整治区(和孚、菱湖)、田园水乡片区整治区(石淙、善琏、千金)、田园水乡片区整治区(东林、钟管),规划通过对运河水乡片存量用地的梳理优化和特色文化保护展示,实现水田连片、村庄集聚、工业入园、遗产成链,打造一幅绿色共富水乡田园画卷。
山林类(7个):具体为南部山体整治片-龙王山片、南部山体整治片-天荒坪片、南部山体整治片-莫干山片、南部山体整治片-霞幕山片、北部山体整治片-煤山片、北部山体整治片-八都岕片、北部山体整治片-顾渚山片。规划通过山体修复彩化、村庄特色魅力提升、低效空间激活,推动生态、人居、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两山”转化,打造一幅生态宜人的“两山”转化示范画卷。
三、谋策略、定目标
本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为:通过五年整治方案实施,推动“通道靓化、蓝脉活化、滨湖特化、田园美化、山区转化”,勾绘“通道靓、水岸兴、湖滨美、田园韵、生态优”的美丽新湖州画卷,成为绿色共富、全域美丽的城乡融合示范样板。
同时,针对现状问题短板与目标定位,重点落实四大行动抓手。一是村庄优化、有保有压。依据各区县村庄评估报告成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保留提升137个特色保护类行政村、分批迁并105个搬迁撤并类行政村、村改居化171个城郊融合类行政村、优化集聚251个集聚建设类行政村、系统改善186个整治提升类行政村,鼓励货币化、支持城镇化、鼓励集约化(高层、多层、叠墅安置)新村安置政策创新,推动村庄布局优化。二是工业优化、平台集聚。突出高端化、园区化,优先清退边界外50亩以下工业用地,到2025年,工业企业入园率达50%以上,到2027年,实施边界外工业用地整治比例达70%以上。三是农地提升、做优耕地。强化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有序落实耕地恢复、耕地补充、耕地提质、连片整治4大任务。四是生态优化、风貌重塑。结合市级各条线“十四五”规划工作部署,并聚焦“山林、水域”等两大重点领域,着力推进矿山整治、林相改造和河湖水系整治修复,推动生态空间优化提升。
四、排项目、定计划
结合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五年用地需求分析,及各区县在实施项目及近期整治工作计划,统筹廊道、水系、滨湖、山体要素,划定跨区县整治区21个,形成“一带双溪、两轴三片”的综合整治空间结构。2023—2027年,全市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完成农户搬迁6万户,村庄建设用地复垦3万亩、低小散工业用地腾退2万亩、垦造耕地5万亩、耕地功能恢复30万亩、新增“百千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30万亩以上,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具有“全国典型、浙江示范、湖州样本,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特质的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
解读机关: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联系方式:0572-267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