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铭记奋进者,星光不负赶路人。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排头兵”,2023年,全市国资国企坚定信心、实干争先,聚焦做强做优做大总目标,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贡献国资国企力量。
发展,奋楫扬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截至2023年底,市属三大集团共完成对外投资396.59亿元。
改革,蹄疾步稳: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属三大集团累计拥有混合所有制企业127家,混改面超50%。
成绩,来之不易:截至2023年底,全市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17419.92亿元、同比增长25.65%。
改革无止境,扬帆再出发。湖州国资国企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融入新格局,持续赋能新发展。
强投资——
抓住项目“牛鼻子”
眼下,全市国资国企各重大项目建设快马加鞭:
南太湖CBD项目共有40幢单体,其中39幢完成结顶,主地标高度目前已突破288米,成为湖州新高;
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南浔至长兴段)迎来新进展,全市最长跨径混凝土斜拉桥——长兴特大桥斜拉桥主塔56根桩基全部浇筑完成;
……
项目是第一推动力。全市国资国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抓发展的“牛鼻子”,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持续增强发展动能。截至2023年12月底,市属三大集团着力投实体经济、投重点产业、投主责主业,共完成对外投资396.59亿元。
与此同时,加速民生项目建设,切实服务保障民生。着力提升供水、供气和公交出行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供水全业务上线“浙里办”、燃气缴费服务上线“南太湖号”,推出“响应式停靠”公交试点线路和“儿童友好公交专线”。
优布局——
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
从汉天下等项目引入,到南太湖半导体产业园、长三角泛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再到浙江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金落地湖州,市产业集团深耕半导体产业细分领域,创新“一园一链一基金”模式。2023年,累计招引半导体产业项目8个、投资达54亿元。
汇聚“芯”力量,打造“芯”高地,跃动着的是全市国企加快新兴产业布局的活力。
2023年以来,市国资委聚焦优化资产资源配置、提升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加速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进国有资本向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聚力打造板块清晰、主业突出、产业领先的实体企业,我市重组成立市文旅集团、南太湖城市开发控股集团,新组建南太湖科创投集团,与省自然资源集团合作成立市自然资源发展公司。
如何做好国资国企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工作?市国资委督促指导市属企业精准定位主业、做大做强主业,严控非主业投资比例。
围绕开发建设和城市运营,市交通集团围绕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关联产业,市产业集团围绕金融投资和科技智造产业等主业投资占比均达90%以上。
促改革——
高位推进变革实践
“加快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攻坚深化提升行动思路谋划,促进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去年12月中旬,在一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企改革”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步入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我市坚持把改革作为国企发展第一动力,创新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在“制”上破,助力企业高效运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市属子企业经营班子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分类推动国资授权经营体制改革。
在“融”上立,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分层分类推进、股权结构优化、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等方面顶层设计,指导市属三大集团完成混改企业12家。持续开展混改后评价分析,有的放矢健全混改机制。
在“根”上改,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完善国企上市培育库,成立专家团队,建立例会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展的难点在哪里,改革的突破口就在哪里。市国资委与市科技局建立科技会商机制,聘请科技顾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依托西塞科学谷“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加大产学研合作。
抓监管——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浙交汇”首宗农产品项目——长兴金峰茶厂新茶项目成交,打通助力农户、服务乡村、支持农业的数字化绿色通道;工程涉矿资产项目累计挂牌近亿元,为工程涉矿资产处置提供规范高效的可行路径……随着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建设推进,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
去年以来,湖州产权公司做深做实国资交易、国企采购、绿色交易“2+1”业务平台,努力构建区域全要素交易数字化生态圈,全力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国资再生金,是健全监管体系、激发内生动力的生动实践。市国资委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按照以管资本为主要求,持续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改进方式方法。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推动市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及其操作指引,进一步系统集成、深化细化国企投资监管、改革重组、国有资产交易、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等重点领域监管要求和业务流程,聚焦国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专项检查,推动企业全面整治问题、健全长效机制。
同时,依托新型数字技术,以国资国企数字化改革为抓手,进一步落实“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有关要求,力争国资监管效能再提升。
市城市集团
助力城市精彩蝶变
数据
1、资产总额约1460.54亿元,营业收入180.5亿元,利税总额13.6亿元。
2、全年完成建设项目投资约256.2亿元。
成绩单
1、全市首家取得三“AAA”主体信用评级企业。
2、“新城建”供水智能化试点通过国家验收。
3、公共建筑碳效码获评国际绿色低碳技术优秀成果。
工作亮点
服务大局显作为。集中精锐担起西塞科学谷综合开发建设任务,比拼推进湖州学院、人才大厦、人才创业港等省市重点竞赛项目,安吉两库引水提前贯通、春节前通水。全年完成“引才计划”93个,创新推出求职学生“七天免费试住”的人才驿站,人才公寓总量达912套。
文旅融合塑品质。打造小梅山花朝节、状元文化节等原创文旅IP。对接国内外一流运营商,促成K11 Select购物艺术中心签约落地。推动文旅、体育、数字、影视等元素有机融合,携手头部企业展开战略合作。
精准服务干实事。为暖心关爱群体安装智能水表1000户,燃气立管隐患整治650户。乐民广场累计服务6000余人次,开出首辆“乐民广场健康班车”。总结形成国企党建“七化工作法”,纵深推进主题教育,持续做优十大党建产品,唱响湖州团队受邀参加杭州亚运会湖州站火炬收火仪式。
市交通集团
跑出交通发展“加速度”
数据
1、完成工程投资166亿元,连续6年突破百亿大关。
成绩单
1、成为全市首家“双500强”企业,荣登“中国交通500强”企业榜单和 “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
2、成为全市首家信用评级“双AAA”企业。
3、湖杭高速成为全省唯一三夺“红旗”奖的高速公路项目。
4、申嘉湖西延二期获得浙江省优质工程奖“钱江杯”和湖州市优质工程奖“飞英杯”。
工作亮点
项目推进大干快上。在建项目提速竞跑,湖杭高速提前2个月实现主线双幅贯通,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跑赢时序进度;开工项目迎头追赶,湖职院新校园建设开工。
产业布局优化升级。打通湖州上港码头与上海港之间的绿色通道;与省自然资源集团携手成立市自然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尝试省市国企联合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东部资本+西部资源”合作共富新模式,茶卡壹号盐湖景区入选全国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实践案例。
真情奉献国企温度。创新推出定制公交服务,全年新增优化线路17条、新辟旅游公交线路5条、新增4条学生公交专线,打造“响应式停靠”公交线路12条,安全行驶总里程4550万公里。
市产业集团
打造长三角一流“国企投行”
数据
1、集团总资产达到409.34亿元,完成营收69.0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73亿元。
2、完成年度总投资超115.88亿元。
成绩单
1、新增科技集团、飞英融租公司取得AA主体信用评级。
2、获评两项全市实干争先“奔跑者”荣誉。
3、成功发行全国首单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
工作亮点
以投促引,招商引才再结硕果。迭代基金投资理念,重点布局“产业链基金”,成立“湖州产业基金战略朋友圈”。目前,共设立管理各类基金38只、总规模682亿元。通过“基金+基地”“股东+房东”的专业招商模式,招引15个新兴产业项目。
聚焦平台,科创氛围日益浓厚。打造“一谷多园”的科创平台体系,西塞科学谷新引进5家实验室,建设全市首个国字号科研平台。实施“千亩百亿”产业赋能计划,建设湖州半导体产业基地等。
产融互促,服务质效全面提升。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生态链,打造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平台,累计完成金融服务总额236亿元,服务企业3000余家。
绿色引领,生态运营有力有效。创新开展双碳认证试点,创设长三角双碳认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两山数智平台和绿色集采平台,完成“共富渔场”渔业养殖基地改造提升,打造全省首个市域级安全运营中心。